展出主題: 民主 人群 經濟 教育 運動 藝文


我國經濟發展概況-百件經濟重要檔案展

經濟發展旨在提升人民生活素質,亦為促進國家建設與社會繁榮安定之磐石,而近年來更是國家競爭力之具體表徵,所以,各國政府咸認為經濟發展之興衰,可作為衡酌國力強弱指標之一。

經濟發展早期乃屬初級經濟時期(primary economy),號稱「以農立國」,以農業培養工業之經濟結構。至於台灣地區的經濟建設有計畫的啟動,係從民國40年代開始,可列為轉型期,從此整個經濟活動,呈現有計畫的向前發展。由於每一階段的經濟環境、資源條件及當時所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亦導引出不同的經濟發展策略,也創造了經濟發展的榮景,被誇為舉世矚目傲人的經濟「奇蹟」。


台灣產業經濟檔案-台灣中興紙業公司

公營事業是國家產業重要的一環,更是扮演台灣早期經濟發展的基石角色,回顧過去60年來,在歷程中,對台灣經濟一直有著深厚的影響地位。

而紙品可說是民眾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用品之一,造紙也是台灣經濟發展階段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其中的台灣中興紙業公司更曾經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造紙廠,除生產新聞紙以外,並兼製著各項文化用紙及工業用紙,可說是全省造紙業之牛耳,雖受當時國際紙價波動及經濟變遷影響,但中興紙業仍必須肩負平價供應用紙並貫徹國內新聞用紙自給自足的政策,不料它日漸轉盈為虧,乃奉令逐步達成民營化,最後,終於在民國90年10月,轉由中興紙業公司以民營型態承接。

中興紙業見證台灣早期造紙歷史,是項凝聚產業的產製過程、技術研發及經營成效,同是具有深厚的歷史記憶之獨特產業。從中興紙業公司的組織變遷及業務成果相關檔案,我們更可見證台灣早期造紙歷史與其產業的獨特性。


產業與城市共生時:從糖業的興衰看糖鄉虎尾的潛力

甘蔗,一個外來種農作物,卻為台灣寫下產業的風光史。從荷蘭領台到明清時代,台灣從蔗糖出口國晉升為世界重要的蔗糖產地。日治時期,日人來台灣展開甘蔗研究與製糖工業的建設,如此大規模投入糖業更讓砂糖的出口成為當時台灣重要的經濟支柱。「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廖敦如教授帶領虎尾科技大學的學生探訪台灣糖業的成長史,並逐年將老照片、建物履歷表予以數位化,隨著網站建置完成,屬於糖業的風華記憶在沉睡多年後又被喚醒。

臺灣經濟


虎尾:台灣糖業的原鄉

虎尾位於雲林縣中心點,緊鄰虎尾溪畔一個以種植甘蔗為主要農作物的待開發地區,不只挾虎尾溪的水源優勢,取得土地更是便利與低價。甲午戰爭後,日人來台發展糖業,看重此處地理位置的便利以及水源的優勢,將有利於甘蔗原料的栽種與運送,虎尾因此成為糖業的首選之都,「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成立後,虎尾糖廠順理成章地成為「台灣第一工廠」。

臺灣經濟

從一位鐵道迷手繪當時糖鐵貫穿台灣的路線圖,對比42座糖廠設置的分布圖,不難看出糖廠分廠一路從北部延伸到南部,又以嘉南平原的鐵路密集度最高。因甘蔗採收有季節性,為能有效利用「糖鐵」來增加營收,遂將鐵路分成運送甘蔗的專用線及一般客貨的營業線,也促成了各原料地區的人與貨物往來交流的機會,甚至北港通往大林路段的營業線,因前往北港朝天宮媽祖廟的香客絡繹不絕,造成這條進香鐵道「業績」超過專用線,可想見當時糖業的榮景。當時,虎尾糖廠是這張運輸網中的物流中心,即使到了糖業沒落的今天,虎尾糖廠仍是唯一一座每年定期採收及供給砂糖的「活」糖廠,繼續書寫著糖業的歷史。

「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團隊實地拜訪由糖廠退休的耆老們,由他們口中獲得寶貴的製糖經驗,進一步對照文獻資料之後,將整個製糖流程製作成電子書供使用者瀏覽。於是,製糖成為可以DIY的技藝,無論在家裡或是學校,都能更深切感受砂糖對於生活的重要性。計畫團隊已經完成的13本電子書,內容涵蓋技術面、人文面、歷史追溯與地方特色,這些精采豐富的內容都無償提供給所有網路使用者自由瀏覽,真正落實了文化資產公共財的理念。


延伸閱讀:
國家檔案管理局主題檔案館
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聯絡資訊

聯絡人:姚良婷小姐
信箱:tinayao@gate.sinica.edu.tw

建置維護

相關連結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