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主題: 民主 人群 經濟 教育 運動 藝文


雲門舞集 優人神鼓 靈畫活現


《溫習雲門》

根據雲門舞集文獻室提供的資料,到2008年9月為止,雲門的舞台上,三十六年來共計上演了二百零七支舞碼(包含雲門一團及二團之國內外受邀作品),溫習雲門,成為一門巨大的功課。因為,它橫跨的時間幅如此之長,它經歷的中斷、復出與壯大,和台灣社會曾走過的閉鎖、失序與開放是如此緊密;它是台灣三代人共同經歷的文化記憶。

林懷民成立雲門舞集,一九七五年的《白蛇傳》,被認為是他最「中國時期」的代表作品,古老的中國民間故事,變成四個角色之間的愛恨情仇,結構精鍊,放大了許仙、白蛇、青蛇、法海四個角色的衝突與對比。它的人獸戀原型使得身體性格更為明顯強烈,除了大量的京劇身段、走步、武術動作,瑪莎葛蘭姆著名的「收縮—放鬆」所產生的身體戲劇張力,化成白蛇與青蛇的內在性格與心理表達。許仙的傘,白蛇的扇,法海的法杖與紅袍,舞台一方的竹簾,點到為止又恰到好處,充滿了象徵與隱喻。《白蛇傳》迄今在雲門上演四百一十一場,是所有舞碼中排行第一名。

但林懷民深知他對這塊生養他的土地仍然認識太少,他汲於吸取民間文化,帶著舞者下鄉走廟會,田野學習,深怕再不這麼做,民間藝術便將隨著工業文化消失殆盡。這個時期出現的舞碼,生命不長,再演的比例也不高,更像是求道的爬階過程,你必須一階階爬過之後,才到達更高的地點,累積出跨越山頭的意志與根基。

溫習雲門,有些舞碼成為經典,是基於其獨一無二的時代刻劃,它們在台灣人的記憶裡長青,可以描繪、討論甚至模仿,那就是《薪傳》。 一九七八年,長期經營舞團的精神壓力加上跳舞受傷,林懷民赴美國休息一年,在這一年裡,他更感受了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處境艱難,遙遠的中國成為夢土。回來後,他開始著手編《薪傳》,三十二歲的林懷民回想三百多年前,年輕的袓先如何雙手空空,渡海來台開創「做自己」的故事。《薪傳》是台灣戰後第一齣面對本土歷史的舞台作品。

一九八八年,四十二歲,林懷民宣佈,十五歲的雲門舞集將「無限期暫停」,他離開玫瑰色的台灣,卸下「社會使命」,去旅行,這回真的要做自己。 復出之後的雲門舞集,林懷民的宗教感讓他用另一種眼光看台灣。一九九六年,太極導引大師熊衛加入雲門舞者的身體訓練,打破了雲門舞者的身體格局,如果說過去芭蕾或現代舞的訓練是「有為」的身體訓練,太極導引則在訓練「無為」的力量,它是由外而內「放鬆」身體的訓練,以呼吸導引動作,身體的自由度更大, 反而產生了一種如水般流動的身體美感。

五十二歲,太極導引系列達到成熟境界。一九九八年的《水月》是雲門舞集「太極系列」的里程碑作品。採用古典樂之父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音樂,白衣舞者在水面與鏡面下,成為一幅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自然風景,一場中國人「鏡花水月終成空」的無為哲學。《水月》裡少有飛躍的身影,舞者如水草柔軟起伏,彷若照見更大的空間。

從太極導引之後,林懷民展開全面性的身體溯源,太極導引、靜坐,以及後來加進來的武術,讓林懷民找到定靜的力量。《行草》系列的第一次嘗試還似乎未脫描摹與呼應,但二○○三年的《行草二》及二○○五年的《狂草》,已經是一個書法精神層次的書寫,黑白分明的舞台上以留白、對稱、多對少、實對虛等隊形與空間的組合,呈現極富中國意境的人文境界。

在這個環境裡,雲門雖然過得很辛苦,可是它是社會力所凝聚出來的一個團體。在十幾億人口的華人世界裡,它也是唯一一個長年在國際舞台上推陳出新的品牌。而雲門在九○年代發展出的三個板塊:一團、二團及舞蹈教室,涵蓋了從藝術性、草根性到社區性的表演,以至於舞蹈的生活教育與應用,都分別累積出完整的經驗。這些經驗如此可貴,林懷民說:「我希望我們能應用這些經驗,在淡水經營一座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藝術教育創意園區。」

跳舞能改變社會嗎?如果雲門的舞曾經感動過三代的觀眾,去思考自己的來歷,改變自己看待困境的方式,那麼舞蹈不只是舞蹈,它可以改變人,改變社會。從二十七歲邁入六十歲,林懷民跳舞的方式,不只改變了舞蹈的社會地位,也改變了中國現代舞在國際上的地位。林懷民用舞蹈做了三十六年的社會運動,提示了年輕人歷史的重要,找自己的來歷,找自己的生命座標,做自己,然後創造歷史。


延伸閱讀:
97_溫習雲門_時光專刊
雲門舞集舞作數位典藏計畫

↑  Top  ↑

《山上打鼓,四方共鳴:優人神鼓》

臺灣藝術

藝術,與修行共生

優人神鼓的前身是劉若瑀老師在1988年創辦的「優劇場」,成立後經歷二十二個寒暑,從二十世紀跨越到二十一世紀,並以早期在美國接受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 1933-1999)訓練,尋求在大自然變化中自我修練,因此創團時選擇了山林作為練習的地點。早期,團員訓練都是從一大早開始,打太極、靜坐,沒水沒電,天黑就一定要下山,還要去提水,是一個很純粹的修行,將生活點滴融入到藝術中,這樣的精神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從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有山上劇場的公演,無論風雨,更不畏寒流,這座山頭已經成為優人神鼓每齣劇作的起點,為了妥善保存這種人與自然互動的藝術形式,台北市政府也在2007年正式將老泉里山區的「優人神鼓山上劇場」定為文化景觀。提到優人神鼓的修行,除了上山,當然還有下鄉。1996年,優人神鼓從墾丁出發,晚上打鼓、白天行腳,28天走過25個西部鄉鎮。隔年,35天走了800公里,足跡遍及東台灣,跨著最大也最雄壯的步伐,積極參與地方文化祭典。2008年第三度下鄉,50天繞行台灣,總距離長達1200公里,走訪100鄉鎮,巡迴表演30場次。對優人神鼓來說,這樣踏踏實實繞行台灣一圈的過程即是「雲腳」,有自我修鍊的精神在裡面,如同人的成年禮,是一個新的階段開始,連結土地的生命力,再次與台灣潛藏的力量相遇。

臺灣藝術

數位典藏的契機:搶救文獻刻不容緩

文獻的價值不只在彰顯古老新舊,而是它對於這塊土地的印證與記憶,紙張單薄而輕柔,卻承載時代的刻痕。劇團經營以創作練習為第一要務,宣傳公演次之,文獻典藏又再次之,對於優人神鼓的成員來說,專精於表演藝術的他們不論是打坐、打拳、打鼓都不成問題,但是怎麼去維護珍貴的文化資產,倒是個迫切需要處理的狀況。

藝術創作是如此龐大而細碎,它所保留的時代印跡,它的喧囂與騷動,它的焦慮與不安,它的震盪,皆化作演出,生動且細緻地展現在每一位觀眾面前,和人群達成某種心靈默契。創作者的記憶與生命歷程是觸動思緒的開關,當記憶深處畫面開啟靈感便飛騰地打開,一切也活動了起來。儘管雲門舞集與優人神鼓都是國家文藝獎的得主,但是內含的核心精神卻迥然不同,創作的靈感泉源更是各異,呈現在網路平台的方式也當然有所變化。

優人有情,數典用心

計畫執行第一年的重點是將「山上劇場」呈現出來,第二年則會將「雲腳台灣」融入到典藏計畫中,在團隊默契漸入佳境的情況下,踩著循序漸進的步調,數位典藏計畫的執行就與「雲腳台灣」一樣穩健踏實。田主任也相信,對優人有興趣的網友或觀眾,都可以透過優人神鼓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網站獲得更多資訊,能利用這個平台認識優人神鼓。

表演藝術與數位典藏工作交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世界,在人際關係,也在網路平台形成紮實的鼓面,當優人們潛心靜氣舉起手中的木棒敲擊,打出響聲咚咚,波動成為一股浪潮,近處,也許不在山中劇場,遠方,可能不是他鄉舞台,而是藉由數位典藏的網站傳遞內心、掌中的能量。


延伸閱讀:
優人神鼓-優表演藝術劇團

↑  Top  ↑

《靈畫活現—非看不可書畫互動桌》

《非看不可書畫互動桌》包含自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中所挑選出之十五幅經典書畫名作,利用高科技投影及觸控面板技術,讓使用者能細微觀察書畫細節之互動式裝置。展示內容包括:晉唐書法名蹟《快雪時晴帖》、《書譜》、《自敘帖》、《祭姪文稿》,讓人能欣賞到名家文字的律動與字裡行間的情感;宋元名畫《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溪山清遠》、《秋庭戲嬰》、《靜聽松風》、《富春山居》等畫作;更有唐代名作《唐人宮樂圖》、明代名作《漢宮春曉》、《溪山漁隱》等,我們可以看到唯妙唯肖的人物細節、華麗又不失自然的用色,和端莊又不失活潑的筆觸;點選清代名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時,觀眾可以微觀的視野觀看市井小民在清明時節熱鬧繁忙的城市生活,融入畫中情境,感受城市的氛圍和活力!

上述畫作於平時難見真蹟,即使展出,也只能遠觀。透過互動桌,我們不但能親炙畫作,還能微觀畫作的皴法、細節和各種暢快淋漓的墨韻,甚至連躲藏在《谿山行旅圖》右下角有千年之久的「范寬」款署也無所遁形。隨著使用者手指的移動,能將書畫名作放大或縮小觀賞,可謂之千年書畫,盡在指間。不但彌補了書畫作品不能久展的缺憾,發揮數位典藏及加值應用之精神,更能觸發文化創意的新感動!

靈畫活現


延伸閱讀:
故宮精緻文物數位博物館知識庫建置計畫

↑  Top  ↑



聯絡資訊

聯絡人:姚良婷小姐
信箱:tinayao@gate.sinica.edu.tw

建置維護

相關連結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