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總覽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亮點成果介紹-「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突破100,000次的瀏覽點擊率
建立了758,557
筆有效且完整的後設資料及其相關數位物件
集結97件機構與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完整的後設資料及其相關數位物件,提供社會大眾搜尋與使用。
154個多元且不同領域的數位典藏資料庫
文物與資料,於數位化後展示於數位典藏資料庫上,不僅有利於文物之保存和延續,也讓社會大眾得以跨越時空的藩籬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突破100,000
次的瀏覽點擊率
結合各項符合國際標準的數位化技術與執行過程,編撰一系列「數位化工作流程叢書」
「數位島嶼」網路平台典藏了47871張影像作品
「數位島嶼」為補足數位典藏之內涵,致力於向全民募集數位影像資料,擁有4,021名會員。
台灣多樣性知識網已有12,000筆精選藏品
透過使用者用運用典藏內容、編輯典藏內容,創造一種對話的場域,每月吸引3,000人次使用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數位芳華特展」目前已有80,000人次 入場參觀
特展設置八項主題與多項現場活動,受到參觀花博民眾的極度好評。
  亮點成果主題

目錄導覽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突破100,000次的瀏覽點擊率,成為數位化參考標準。
  亮點成果內容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於西元2002年開始執行,眾多機構計畫與公開徵選計畫的工作夥伴紛紛加入我們的團隊,進行種類繁多而又數量鉅大的數位化工作,第一期五年計畫於民國2006年圓滿結束。次年,即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整合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ELDAP, http://teldap.tw/ ),以「呈現台灣的文化與自然多樣性」為總體目標。作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分項計畫,我們也由第一期「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改名「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與其他分項計畫的相互協力,加速我國數位內容由典藏保存跨入教育、研究與商業加值的過程,以利呈現台灣的文化與自然多樣性,並讓更多國內外民眾體會並珍視我國歷史文化之富盛與自然生態之茂美。

在典藏與加值數位內容的同時,本計畫同仁都持續調查與記錄公私立機關與公開徵選計畫等工作夥伴從事各類物件數位化的工作流程及相關技術,並結合各項符合國際標準的數位化技術與執行過程,編撰一系列「數位化工作流程叢書」,並分為「共通概念」及「精選物件」兩個方面進行。在「精選物件」指南方面,自西元2005年以來,我們即先精選諸如瓷器、書畫、古籍等單一種類的數位化物件,綜合不同典藏計畫從事此項單一物件數位化的工作經驗,並輔以國內外相關理論與實務成果,陸續撰寫了21冊不同主題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自2008年以來,我們進一步修訂這套「數位化工作流程叢書」,持續更新各項數位化技術及規格,以求符合各項物件的數位化現況,並提高內容的正確性;而「共通概念」指南為全新規劃的部分,重點著重在導入數位資訊「生命週期」與品質管理等元素,以「跨物件」而非單一精選物件為探究對象,採用共通概念做為架構該指南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內容,全盤訂定專案規劃、整合性工作流程、圖像管理、影音管理、文字管理、色彩管理、委外製作和數位內容保護機制等主題。

精選物件與共通原則指南之間,具有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共通原則指南著重在分析數位化工作的各項重要主題,引導讀者對數位化的利弊得失做通盤而深入的思考。精選物件指南則描述特定物件的數位化實務與技術,便利讀者針對單一物件,選擇最合適、最有效益的數位化工作流程。透過這套「數位化工作流程叢書」叢書的出版,希望可為更多有志投入數位化工作的單位與個人,提供一套富有整體性思惟並且又能循序漸進的實用指南。截至目前為止,上述出版工作已進入第二年,完成共計18冊指南的印製,除將紙本書籍提供給國內博物館、美術館、公立圖書館及相關領域的人士之外,也將內容製作為電子檔,提供更廣泛的使用模式,期使本叢書的效益落實至社會大眾。歡迎至拓展台灣數典藏計畫網站閱讀或下載各主題電子檔:http://content.ndap.org.tw/index/?p=992

專案規劃 整合性工作流程 色彩管理 委外製作 地圖圖資 書畫
水下生態影片 正片 照片 考古資料 瓷器 印章印記
古籍線裝書 文書檔案 期刊報紙 維管束植物 礦物平面攝影 語料庫建置入門

(一)共通指南

1.專案規劃

「專案」的概念是始於二十世紀中葉的冷戰時代,當時的美蘇兩大強權進行科技、軍事與太空的競賽,為求整合多元資訊與應變快速變遷的技術,專案規劃管理的架構應運而生。現今多變的大環境中,專案規劃更顯重要,在目標取向的分析整合基礎下,還需擁有具效率的統籌應變能力。專案規劃可提供組織成員瞭解專案的目標與執行的方向、確定任務與各種相關的活動;也可用以模擬相關狀況、預測未來、評估可能碰到的問題並提出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方案,亦可定義必需達成的工作時程與成果,「將知識管理、技術、工具和方法運用到一個專案活動上,使其能符合專案的需求」,此即是專案規劃的最終目的。

專案不同階段與程序之關連

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專案中,為建置更豐富的數位內容,促成典藏內容與技術融入產業、教育、研究與社會發展上,並提昇台灣數位學習的研究能量,促進數位學習相關產業的發展,TELDAP專案執行了各不同的徵求作業,專案申請主題包括:數位內容的「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技術研發的「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推廣應用的「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推廣應用公開徵選計畫」、學習環境與工具開發的「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數位學習環境與工具開發計畫」、語言學習的「語文數位教學計畫-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之數位學習研究計畫」等。因為計畫性質的不同,在專案規劃的思考面向也有所不同,計畫書撰寫、執行與管理的方法即有許多的差異。本專書以專案管理的方法論為基礎,統合「數位內容建置專案」中各執行之經驗,撰寫內容主要在如何規劃管理專案執行流程為主,內容涵蓋「專案規劃概述」、「專案構想與規劃」、「專案計畫書撰寫」、「專案執行與控管」及「專案結束與永續發展」,期望能全面、完整地介紹一個類型的專案規劃工作,為數典工作的參與者以提升執行之效率。

數位內容建置專案執行工作分解範例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有效益的企劃經營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催化劑,因此專案的成敗關鍵是從計畫初始階段即開始就要特別思考的,如何讓專案團隊能夠「如期」、「如質」、「如預算」的執行並調整組織應付外在的變化,完成符合品質要求的任務,專案規劃將扮演無法缺席的角色。本書以數位內容建置專案為範疇,統合各計畫之執行經驗說明專案規劃的思考面向、計畫書撰寫原則與執行控管的技巧,期望參考者能對於數位內容建置專案的內容規劃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協助掌握計畫執行之方向,達到兼具品質與成本之專案。

回工作流程指南

2.整合性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Operation Procedure)的觀念源自於企業流程(Business
Process)—「公司內部參與者(Participant)根據為達成公司整體或特定目標所定義的一套程序規則(Rules),與公司內外部參與者合作,建立一執行文件、資訊或工作任務之價值產生過程。」[1]工作流程即是指一項工作從起始到完成,由多個部門、經過多個環節協調及順序工作共同完成的完整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輸入轉化為輸出的過程,每一個過程、步驟的相應工作都對應在適當的工作人員崗位。

而數位典藏的整合性工作流程,是針對數位典藏計畫執行,提供不論任何類別物件均可適用的作法,從前置準備、物件數位化、著錄描述、典藏儲存、提供應用、保存規劃、以及行政管理等的各種專業性介紹,也包括所需人力、時程、以及預算的參考,提供清楚簡明的指引,方便作業人員理解遵從,確保系統開發與應用的品質,促使數位典藏工作迅速有效地進行。本書將針對既有的六大類主題物件的工作流程加以探討外,也試著打破各物件的分類,以共通的、整合性工作流程做通盤考量。讓各個接觸數位典藏工作的個人或單位可以藉由「整合性」的工作流程概括說明,可以更清楚明白如何從頭至尾完成數位典藏的工作。此外,其內容也將導入「數位資訊生命週期」與品質管理的概念,作為規劃工作流程的檢視原則,協助各計畫在執行工作時能更有效率且提昇工作的品質。

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示意圖

本書內容共分為以下六章: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整合性工作流程指南」的編寫目的,透過此書希望能提供更多個人或單位在進行數位典藏工作時,面對任何類別物件的數位典藏,均能把握核心觀念與技術,有效地實施工作流程,並依循相關方法與規格建立有品質的系統。

第二章、 工作流程的重要性
說明工作流程的建立與品質管理相輔相成的重要性。並藉由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作為規劃工作流程的檢視原則。

第三章、 數位典藏的工作流程探討
闡述如何規劃工作流程,並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十六個主題物件為例,介紹其主要的數位化工作流程,試圖探討各類物件在工作流程上的共同性與差異性。也針對數位典藏內容建置的主要工作逐一做簡要的說明介紹。

第四章、 數位典藏整合性工作流程:
由上一章節針對各類物件的數位化工作流程的異同,統整出一個整合性的工作流程圖。並以此整合性工作流程,說明該流程的主要步驟,以及數位圖文、後設資料、系統建置等規格、規劃的選定參考。再透過與OAIS的關係說明數位典藏的永久保存問題。

第五章、 結語
希望藉由此數位典藏整合性工作流程的建立,可以協助更多從事數位化工作的單位做為參考,期待能為臺灣的數位化典藏工作盡一份心力。

數位化工作流程概念圖

回工作流程指南

3.色彩管理

據稱,即使是一般未受過專業色彩訓練的人,也能夠分辨出三千至五千種顏色,而每個人對於色彩的感知不同,對於顏色的解釋與理解也是不盡相同,舉例來說,一樣的紅色,可能被解釋為蘋果紅、玫瑰紅、血紅 …等;而藍色可能就會產生海藍、天空藍、靛藍、克萊因藍 (Klein Blue)…等各式不同的藍,因此在不同的認知之下,即使是同樣的顏色,最後出現的結果卻可能是大異其趣。相對於色彩裝置,類似的狀況也會產生,各家生產的色彩裝置都說著自己的語言,但是溝通時卻缺乏共同的語言認知,以致於色彩重製之後產生顏色偏離的現象,這時色彩描述檔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媒介,它可以讓裝置與裝置間說共同的語言,因此同樣的顏色可以從一而終,避免分歧,色彩管理即是針對這樣的情形衍生出的一門學問。

RGB與CMYK示意圖

色彩的定義是「光刺激眼睛(視神經)而產生的視感覺」。然而視覺感官所判斷的色彩資訊,也會因為周遭環境、光源、生理狀態等影響,而有不同的色彩描述。因此,如何得到所謂正確的顏色?如何管理色彩?透過儀器和標準化流程定義色彩數值,以建立色彩描述與轉換間對應的標準,在數位典藏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數位影像色彩管理主要流程有三個階段:影像輸入、影像處理、影像輸出。這三個部分都會經過許多不同的媒材,例如,影像擷取:數位相機、掃描器;影像處理:如Adobe Photoshop;影像輸出:螢幕畫面、噴墨印表機、相紙輸出機、印刷廠等。這些媒材都有不同的色彩特性,每一階段都需納為完整流程體系當中,方能確實落實色彩管理工作。

數位影像色彩管理主要流程三階段

「色彩管理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希望能對欲進行數位化之機構單位或個人蒐藏者提供明確而清楚的數位化流程與整體概念,期待藉由淺顯易懂的標準作業程序來提升數位化工作效率,並降低初步摸索數位化工作流程的時間,使各機構單位或個人蒐藏者在教育訓練與學習時數上面有效掌握時間與人力且有效率地進行數位化工作。本書「色彩管理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盼望能有以下效益:  

  1. 暸解色彩基本概念。
  2. 對於色彩管理有整體性與入門的認知。
  3. 降低數位化作業門檻與提升工作效率。
  4. 提供欲進行教育訓練工作流程手冊之用。
  5. 提供數位化硬體設備及其他比較分析。

回工作流程指南

4.委外製作

委外服務,是指某一機構將所提供之產品或服務,以簽訂合約的方式,轉授於外部機構提供。另外也有人將委外定義為:「在約定的時段之內,以雙方同意﹝且附有但書﹞的價格,將某項或某部分企業內部的管理功能,連同相關資產,交由外界的供應商或服務提供承包商負責處理。」從管理的角度出發,採用委外作業大致上有三大理由:

    1. 以便能更全心專注在核心作業上
    2. 藉以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
    3. 降低成本

合約生命週期表

對於委外單位的內部成員而言,成功的委外策略可藉由接觸承包商的過程,累積專業知識及委外經驗,培養特殊技術與能力;,而委外單位本身除了達成委託的目標之外之外,作業模式及策略也可能因為委外帶來意外的利益,也就是所謂的「槓桿利益」(Leveraged benefits):

    1. 委外如觸媒般引起變化,揭露企業組織需要改善的領域。
    2. 委外挑戰、援助和支持其他商業基要領域,例如資訊科技架構、流程模式制訂和重整。
    3. 藉由選擇承包商的文書審查作業,使員工獲得教育,進而促成企業文化的改變。
    4. 由於評估商業流程和成本的需要,養成企業組織精確的分析能力。
    5. 企業組織專注於投入另一外包時的服務成本。
    6. 某項委外的成功運作,可做為其他商業領域仿效的實證。
    7. 企業組織獲得激勵,提升部門效率並將態度轉為積極。

委外專案負責人的角色

正因為委外作業存在諸多的優點,因此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許多單位或機構在數位化流程的某部分專業實務中,均仰賴委外政策的規劃和執行而獲致事半功倍的效益,例如:檔案管理局的「98年度國家檔案數位服務計畫」、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的「善本古籍數位化影像製作」、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典藏品數位化作業與台灣文獻館的文獻檔案數位化工作等領域,都使用了委外的作業模式,也得到了相當豐富的數位化成果,相關的委外經驗值得作為借鏡。本指南即以專案管理的態度為基礎,並以品質管理為最終目標,結合目前台灣在進行數位典藏專案中的相關委外數位化製作單位為範例,將委外分析、規劃、招標與執行做流程的介紹,忠實詳盡的報導委外該如何進行、該如何溝通、有哪些事情該注意等議題,期望能提供給讀者在進行委外製作前,能先有較清楚的規劃藍圖,並希望藉由這本委外製作指南的內容能降低相似的需求不明困擾和不良溝通的情況發生,期望此書的內容能為台灣數位化工作的推展盡一份心力。

回工作流程指南

(二)精選物件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1.地圖圖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地圖與圖資涵蓋地圖及遙測影像二大部份,地圖是記錄地理資訊的一種圖形語言形式,也是存儲和傳輸地理資訊的載體,按照一定的數學法則,經過地圖概括化(Map Generalization)後,運用符號系統將地面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縮小呈顯於平面圖形上,主要可展現具空間分佈特性的自然型態及社會人文經濟等豐富訊息。如何將地圖數位化,並且在品質上有適當的管理,即是本地圖圖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制訂之重點。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工作流程指南之制定即參酌地圖與遙測影像主題小組之數位化實務經驗,訪問中央研究院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團隊,並佐以各專業領域之理論,內容詳述數位化工作之前置作業、物件數位化程序、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數位化內容保護技術與應用服務、成本分析等項目。

在數位化過程中,紙本地圖轉換成數位資源時,往往以掃描為最主要的方式,故本指南即詳述地圖進行掃描時所需注意之色彩管理模式、掃描環境設定、掃描器設定、掃描程序,以及後續作業之數位圖像編修、備份管理等相關物件數位化內容。並在數位化內容之保護技術中詳細介紹數位版權管理、數位浮水印、公開金鑰架構、創用CC(Creative Commons)等概念,更從地圖圖資數位化內容之應用與服務中詳細介紹地理資訊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數為地球」的概念展示、地圖圖資數位化內容服務及加值、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國會圖書館「美國記憶」-地圖篇等諸多地圖圖資之應用與服務的項目介紹各單位數位化成果。

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瀏覽頁面.

隨著電子資訊科技的快術發展,在數位技術與傳統地圖學結合後衍生出更多元的應用方式,將地圖資料推入電子化的時代,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在電腦資料庫技術、遙測技術、電腦輔助繪圖技術的基礎上,其具有存儲、分析、顯示和傳輸空間資訊的功能。地圖作為目前GIS的重要資料來源之一,把紙質地圖經過處理而轉換成在螢幕上顯示的電子化地圖,以滿足人們使用的各種需求。因此,地圖數位化的工作在此情況下顯得意義相形重大,尤其是對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地圖而言,一方面有藉著數位化保存地圖影像資訊的意義,一方面透過GIS軟體,地圖數位影像亦可成為繪製新圖的資料來源。是故地圖圖資的數位典藏是不斷進行的工作,未來更可朝蒐集、保存、開放的方向邁進,創造並整合更豐富的知識內容。

回工作流程指南

2.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本指南中「書畫」之定義,大體上是指「書法」及「繪畫」兩種類型的美術品。「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由筆墨、線條建構而成,於平面的紙張上表現形式之美及書寫者的情意;而「繪畫」可包括水墨、水彩、油畫、版畫、以及現代畫等形式,是將點、線、面、色彩等要素表現在平面材質上,以表達意象。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是以較不熟悉數位化工作的單位為對象,撰寫一份較能適用於多數書畫類數位化工作情形的參考作業程序,簡單明瞭的敘述工作程序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各單位在學習後能很快進入工作當中,亦可根據此工作流程指南,配合實際作業情形,延伸建立出符合所屬單位需求的數位化流程。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檔案規格

本指南所撰寫之數位化流程主要參考依據,除了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兩個大型典藏機構外,另有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及中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三個單位。上述五個單位所進行的數位化藏品,包含國畫(水墨畫)、書法(史博館稱為法書)、版畫、西畫(油畫、水彩)等作品,雖然藏品的藝術表現方式種類很多樣,但就創作形式來看,皆是屬於2D平面類視覺藝術,且色彩都較為豐富。因此,本參考標準在數位化工作程序的規劃,便將書畫當作色彩較為豐富的平面類典藏品來處理。縱觀各單位之數位化方式,基本上可歸納為前製作業、物件數位化程序及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等三個部分。「前置作業」主要以藏品整理與制訂工作流程與標準為主、「物件數位化程序」則為藏品拍攝、影像校正儲存等工作、「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便是藏品詮釋與成果呈現最重要的環節,文中的內容也將依據此三大項程序作為參考標準的規劃及細節說明。

書畫翻拍工作照

惟因各機構背景與管理的不同、藏品類型的差異、人員預算多寡不一,加上設備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推陳出新,所以指南內容較難針對細節作闡述,也不適合建議一套軟硬體作為各類單位的建置參考標準,僅能就基本原則作說明,對於參考本文的單位,期望有較大的彈性,依照各自的需求,調整規劃適合的方案。雖然如此,亦期望有以下的貢獻:

  1. 透過淺顯易懂的標準作業程序,提供參與數位化工作,且有收藏品的單位及個人,易於學習及了解。
  2. 利用數位化工作流程SOP,可節省各計畫訓練新進人員的時間,亦不會造成工作銜接上的遺漏。
  3. 將SOP落實於數位化工作流程,以加速數位化工作進度,並可控管數位內容之品質。
  4. 藉由數位化工作流程SOP的建立,可研擬適當的數位化工作程序規範,廣泛提供給本國家型計畫參與機構及未來建置數位典藏的單位參考,並希望未來隨著環境改變與科技進步,能適度調整與充實本參考標準的內容,讓本指南更具參考價值。

回工作流程指南

3.水下生態影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在數位典藏中,水下生態攝影可說是很特殊的一環,由於一般民眾不易實際接觸水下的生物世界,此種生態資料,除了在學術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依據,對民眾而言,經由影像、聲音的感官刺激,更能加深印象引起學習的興趣。因此,近年來,許多學者藉由專業人員拍攝與攝錄清晰的影像或影音,並將檔案上網,達到研究與知識普及化的雙重目的。

由於拍攝水下生態影片攝影因環境條件的限制,範圍比較單純,只需有影像檔,沒有聲音檔,因此本書以水下生態影片作介紹,希望提供想進行水下生態攝影的單位,或是潛水愛好者,對於生態影片數位化工作規劃、進行方式、設備採買等,都有基本的認識。透過本專書的介紹,期望能協助減少在時間與金錢摸索過程上的耗費,同時在內文中關於影片數位化的部分,也可以作為其他進行動態影片拍攝的工作者參考。

為求貼近實際的數位化工作經驗,本書的內容撰寫參考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生物與自然主題小組中,各單位拍攝水下生態影片的經驗,包括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臺灣魚類相之數位典藏計畫」、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清華大學之台灣淡水生物的數位典藏計畫」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魚類典藏標本及魚類自然棲地資訊數位典藏之研究」等,並配合坊間相關書籍,介紹水下生態影片數位化工作。

利用Adobe Premiere轉檔之數位影片

臺灣的水域生態目前受到各種外力的干擾與影響,許多水中生物正漸漸遷徙或消失。因此,積極拍攝生態影片加以數位化保存,並善用網路資源,將各種珍貴的生態影片、照片傳輸上網,不但可以讓一般民眾上網瀏覽,保留瀕臨絕種的生物影像,提供大眾認識學習的機會。正可藉由網際網路的便利,廣泛溝通、分享不同地區的種種資源與訊息。故本書亦在介紹數位化工作後,引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臺灣魚類相之數位典藏計畫」所建置之「臺灣魚類資料庫,期盼能經由各界共同努力,蒐羅台灣的生態影像,在虛擬空間中保存、建構最完整的水下世界。甚至透過介紹匯入世界著名的「全球魚庫(FishBase)」,促進學術研究的發展,加深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認識,並加入全球化的知識累積的洪流。

FishBase網站

回工作流程指南

4.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早年在數位化技術未臻成熟時,各博物館、大專院校及各研究機構為了使研究進行順利、保存珍貴的影像等動機,往往利用傳統攝影的方式進行平面影像資料的保存,而正片因其色彩較負片飽和且不易偏色、存放時間較負片長久等特性,也往往成為研究人員用作紀錄的選擇對象。時至今日,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型態的改變,許多典藏機構所留存的正片資料記錄了已不復見的珍貴影像,成為研究時的重要資源,因此,將這些寶貴的正片資料進行數位化的意義也相形重大。為使各界進行正片數位化時能有所依據,本書即針對正片的數位化工作進行完整而全面的介紹。

除了參照相關文獻資料,本書亦實際訪問具豐富正片數位化執行經驗的單位,參考其數位化方式,如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國立歷史博物館之西畫數位化工作、國家美術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等。整合其豐富經驗,就清點整理原件、取件、設備調校、數位化作業之掃描與翻拍、圖檔調校、轉檔、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設備與持本分析等部分詳述正片數位化工作的程序與注意事項。為了達到永續保存的目的,亦綜合各方經驗介紹原件的保存與維護注意事項,包括原件保存所需注意的收藏方式、預防性保護措施,及修護處理的表面清潔、乳劑層加固、玻璃底片修護、黑白醋酸片修護、玻璃底片製作夾裱等技術,期望能提供有志從事數位化的單位完整而詳盡的正片數位化技術內容參考。

正片選作

正片之掃描與分色

近年來因數位相機蓬勃發展,數位化檔案快速流通是大家所殷切期盼的遠景,政府這幾年亦持續努力推動e化工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將台灣人文及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透過數位化的轉換,達到資料的共享與流通。在此前提下,數位化後的資料具有複製快速、成本低廉、不失真的優點,遠較於傳統正片資料的傳遞快速便利。而本書所欲建立的完善正片數位化參考標準,亦具有重現藏品原貌、便利傳遞管道、可配合各種時間空間傳輸、節省金錢與實際儲藏空間、有效提升藏品資訊應用的便利性、提升藏品內容的教育應用、減少紙張耗費、降低數位化門檻等功用,期使各界透過本書資訊,替國內知識流通與傳遞再創下一個世代的蓬勃生機。

回工作流程指南

5.照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攝影發明至今已快二百年,從最早的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 1765-1833)在實驗室中製成第一張可以攝影成像的圖片,至法國人畫家達蓋爾(Louis J M Daguerre 1789–1851)成功的發明攝影技術,也就是「達蓋爾照相術」,迄今,攝影記錄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與人們的關係也更顯的密不可分。許多珍貴的歷史畫面接透過照片的流傳,讓後世德以一窺當時的風貌,然實體照片歷時越久,也面臨泛黃、紙質脆化等問題,故相片的數位化實有其迫切性與重要性,故希望藉由此書出版,分析整理進行照片類數位化工作相關單位的豐富經驗,提供給目前正在進行數位化,或著手準備進行數位化的計畫單位一些參考。

   

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之主題小組內資料類型中,相片類型的典藏品,所佔的比重較大,是為大宗資料,而同類型的藏品也會因分屬不同主題,而有些許不同的詮釋方式,本書所參考之資料主要依循生活與文化主題小組內的相片類藏品為主要參考對象,包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之田野照片影像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田野照片、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之田野照片、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之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影像資料、真理大學之馬偕相片等相關影像資料、屏東科技大學之傳統古農具及作業相關影像資料、國立台灣博物館之台灣原住民早期民族學照片、國立台灣博物館之東南亞/大洋洲早期民族學照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之石滬影像等數位化工作寫成。也期望透過這些具豐富數位化經驗的單位技術分享,協助更多成員加入數位典藏的行列。

照片原件彎曲及利用吸氣台使照片平整之數位化技術

由於各種資訊和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知識的保存與訊息的交換方式也逐漸朝向數位和網際網路的形式發展,珍貴的典藏物件在未來仍禁不起大量使用者重複翻閱與使用,然而若以保護物件為由而嚴苛設限使用者查詢的次數與閱覽的時空條件則又與教育與研究目的相違背。然若將舊有藏品內容及影像以數位化的方式保存下來,並且把藏品資料內容以及影像圖檔,有系統地建入資料庫中。使用者在網路上即得以瀏覽典藏品影像內容、閱讀該典藏品的說明資訊,拓展使用者利用的機會與條件。另一方面原始物件也無須再因參觀、觸摸而被頻繁搬動,更能有效延緩其老化、毀損的速率。也期使透過本書的出版,加強各單位甚至是私人所存之珍貴照片的資訊傳遞,透過線上的展示平台達到強化教育與研究之功效。

回工作流程指南

 

6.考古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考古工作是考古學家走入田野,並且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技術去發掘前人所留下的遺物、遺跡與遺址等考古資料。考古發掘的研究工作證明了我們身處世界許多階段的不同文化面貌,也幫助歷史文化繪製完整圖像。考古透過科學性田野工作,進行考古遺址發掘,遺跡及遺物資料的蒐集、分析,經由瞭解這些實物資料背後意義,詮釋代表這群人的行為,進而推衍至人的行為及文化等各個面向。而將考古資料數位化則有增加利用價值、促進學術交流、推廣考古教育等功效。但是,各執行數位化的機構間因為單位特性與管理方式的不同,在進行相同型態典藏品(例如考古學中文化遺物以材料及功能進行分類的陶器、陶片、瓷器等器型類別)的數位化工作時,往往產生各自歧異的工作流程。此情況對於想要進入數位典藏領域或有志於從事數位化工作的單位或個人而言,難以有完整且一致的參考資料。因此,本書即編定出關於考古資料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考古資料的種類眾多,進行數位化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台灣地區具有許多與考古研究或教學有關的機構,在參酌各從事考古資料相關的數位化工作已行之多年之計畫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考古學門、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後,本書歸納出主要的考古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並就實際執行工作的情況說明考古資料在數位化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又由於考古資料多是立體物件,故本書所撰寫之數位化技術亦以立體物件常用的平面拍攝及3D環物拍攝技術為主。

考古資料進行3D拍攝數位化工作所需器材

3D影像之呈現成果

本書出版後希望對擁有蒐藏考古資料的公私立單位、業餘考古愛好者等,提供進行數位典藏工作的相關知識與技術,以及一些具體可行的步驟。應可達到呈現工作流程、提供詳實步驟;羅列成本設備、挑選最適組合;管理系統的推廣及介紹;提供交流平台、促進經驗分享等功效。而本指南所記載的數位化工作流程,經過調查、訪談相關機構之後,再參酌其他主題小組相同物件的數位化經驗撰寫而成。故使用此指南可以有一定的參考標準,減少無所適從的情形發生。此刻正進行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人員,也可以此指南與本身的工作流程進行評估、比較,從中截長補短,改善工作缺失,提升數位化工作的效率。至於一門技術或一套標準的形成,本非一朝一夕間就可完成,仍須經過不停的修正與改進,才能淬鍊出完美的成果,往後亦需各數位化單位投入更多的心力,才能使數位化典藏工作更臻完美。

回工作流程指南

 

7.瓷器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器物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使之成為無價之寶,看似平凡的瓷土,卻在歷經高溫燒制以及畫師們匠心獨運的彩繪下,成為傳頌文化特色與紀錄時代變遷的藝術品。珍藏的古代瓷器可透過數位典藏的方式保存與廣為傳遞,而富有地方特色的瓷器,更需要藉由數位化的方式讓世人認識這項傳統技法的微妙之處與台灣人豐富的創造力。故本書希望整合先前各單位的數位化工作經驗,進而歸納分析出一套針對瓷器特性而制訂的數位化工作參考,讓更多瓷器收藏單位在加入數位典藏的行列時,能有一套進行數位化工作所依據的準則。

基於上述目的,本書除了參照與瓷器數位典藏相關的專書與期刊論文,並向國內進行瓷器相關數位典藏工作的單位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以及長榮大學取經,整合該單位的數位化工作流程,並從該單位實際執行的經驗傳承上,介紹執行瓷器數位化工作時的注意事項。

   

在瓷器數位化工作內容面向上,瓷器的數位化作業多以平面拍攝及3D環物拍攝為主,故本書亦以此二種技術詳細介紹相關數位化工作。因瓷器本身材質容易造成反光,而有所謂「光斑」的問題,或是因為瓷器本身的複雜造形,而容易有「陰影」的問題,使得在影像拍攝上比起其他器物更不容易。因而,如何在拍攝中完美呈現瓷器之器形,同時又能清楚表現瓷器身上重要的紋飾圖案,乃是數位化工作中探討的重點之一。另外,由於器物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往往是其受典藏保存的關鍵原因,為使器物的社會脈絡與意義能夠一併典藏保存,完善的文物後設資料建置則是更需注意的地方。最後透過資料庫系統的整合開發,呈現完整的瓷器型態與文物整體脈絡,才能讓典藏資源妥善被保存與利用,真正落實數位典藏的意義。

立體物件攝影示意圖

使光源更為柔和的靜物攝影箱

3D環物攝影

環物攝影的手動轉盤

由於瓷器屬於立體物件,因此雖然本文是以瓷器作為數位化工作流程介紹的主題,但其適用對象不僅僅只有擁有瓷器收藏的單位或個人,只要是小型的立體物件,文中大多數的概念也都能作為數位化規劃時的參考。而靠著各學術單位與機構的努力,這些數位化的成果除了達到保存國家文物的目的之外,更透過主題網站的設立,提供社會大眾豐富的資訊。

回工作流程指南

8.印章印記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印章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多重的功能和作用,除了信驗,也是一種身份的憑證,更是王朝的象徵,是一個社會、國家複雜化過程中的產物。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印章,它結合了書法線條、鐫刻刀功的綜合造形藝術,印章的構造由印文、邊款與印鈕所組成,其各式材質的豐富度,都顯示出印章表現的多樣面貌。因此印章印記的數位典藏在此珍貴性和豐富性的前提下,更顯意義與價值。本書即統整印章印記數位化工作的各階段執行內容,綜合各單位所面臨到的課題,提供給未來要從事該主題數位化的工作者參考。

印章、印面與印記

本書參考印章印記數位典藏相關專書與期刊論文,並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ELDAP)參與單位各種印章印記數位化方式撰寫而成,涵蓋各機構不同之數位化執行方式。如: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兼有印章與印記的兩種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在古文書籍中擷取之印記數位影像,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台灣歷史檔案資源網」、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的「台灣典範書家陳丁奇數位美術館」主要對古籍、書畫作品進行數位化工作,印記的相關資料主要是以後設資料(Metadata)描述。如上所言,不同單位因物件特色與典藏目的不同,執行的流程有所差異,因此本書結合各館數位化工作經驗,以印章、印記二類文物特性,對於整體數位化工作的規劃、實體數位化方式、後設資料(Metadata)設計、設備採購等,提供讀者一份完整流程的工作參考作業程序,以協助其數位化工作之流程與管理。

  

在數位化流程工作中,印章屬於立體器物,多採用數位平面或環物攝影的方式進行數位化。又,印章在器物類別中相較是屬於小型物件,故本書的數位化流程以靜態影像介紹為主,不涉及錄影與相關設備之討論;而印記數位化是隨不同典藏類別而選取不同的數位化設備,主要以攝影或掃描為考量,至於器物上之印記則不在此討論。在後設資料的建立方面,也統整各單位的規劃考量如以藝術價值、歷史意義為主的描述形式,讓本書讀者能夠自行規劃最適合的後設資料填寫方式。並特別提醒相關注意事項如考證源流辨識真偽、普查多處之典藏物件、整合資源館際合作等工作內容。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印記資料庫系統架構圖

印章印記是漢字文化呈現的特色之一,利用豐富的篆刻藝術或印記資料的數位典藏資源,不僅可作為文獻考究、網路瀏覽,也作為漢字藝術推廣的重要資產等。其豐碩的成果讓社會大眾在點擊滑鼠的同時就能看到各知識領域的整合結晶,更讓原本只是素材的藏品,經過組織、創造和分享,變成更具價值的知識。

回工作流程指南

9.古籍線裝書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古籍線裝書指1911年以前以冊頁線裝形式的書籍,其承載著各個時代的知識與歷史脈絡,傳承至今,容易因天然災害或過度使用而愈加受損及脆化,因此古籍線裝書之數位化更顯出其重要性。為能讓書中的資訊流通,又讓珍貴的古籍線裝書受到良好的保存,台灣的古籍數位化迄今已累積有24年數位化經驗。因此,建立在過往的數位化基礎上,期望藉由本指南的制訂及規範,讓操作人員或新進人員從全面性整合的觀點清楚瞭解整體性的工作概況,及自身的工作範圍、工作細項和執行步驟,降低人員在面對新的工作程序及流程上的不安與恐懼,也可作為訓練新進人員的教材。

   

本書整合各單位之古籍線裝書數位化技術及相關規範,提供各界參考,包含: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以及台大圖書館參與國家文化資料庫計畫等。並提出適用於多數古籍線裝書數位化工作情形的工作流程;內容詳盡陳述數位化工作各領域所需的基本知識與工作流程,並羅列各館不同的時空背景因素,例如:單位規劃、經費、人力、典藏品狀況等,讓各單位在決定「如何數位化」時,能循序漸進地規劃數位化專案,及彈性地逐步調整數位化方式的規劃。又以「數位資訊生命週期」提出數位化專案管理的各面向,帶出各單位「如何數位化」的背景因素,且詳盡地論述數位化相關流程以及工作規範與標準,主張以「系統」來管理數位內容,讓產出能有相同的品質,並藉由數位化工作的透明化,更符合數位圖書館之趨勢。

國家圖書館古籍掃描工作照

後設資料生命週期作業程序

在人力需求上,古籍數位化工作需要圖書資訊學、資訊科學、語言學、中國文學及歷史學等不同學術社群及機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為跨領域的一門新興學科。在數位化方式上,由於古籍多為平面的紙本,往往以掃描或平面拍攝的方式進行數位化,故本書亦從上述二大面向出發,撰寫詳細的數位化工作程序,以提供各單位執行時注意事項與工作規範。並列出古籍數位化之相關注意事項如物件保存情況和器材選擇的考量等資訊。也期望本書之出版可幫後續欲執行古籍線裝書數位化之工作者依循規範產出成果,避免人為錯誤所產生的損失,節省時間成本,以保持良好的數位化成果的產出品質。

回工作流程指南

10.文書檔案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所謂檔案,就其定義而言,主要指各機關依照管理程序,而歸檔管理之文字或非文字資料及其附件。內容包含相當廣泛,從檔案性質來說,包含文書、私人書信、日記、照片、文物、地圖、影音等;從時間分佈來說則跨越明、清、民國初年到現代。雖然檔案包含範圍相當廣泛,其中仍以文書檔案最為普遍。尤其是明、清及民國初年的檔案,因時代的限制,皆以文書為主。加上文書檔案乃紙質文件,容易因天然災害或過度使用而受損、脆化,因此文書檔案數位化更顯出其重要性。而《文書檔案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便是依此而制訂,適用於「單頁紙質檔案」進行數位化工作時之參考指南。

   

文書檔案數位化的方式約可區分為兩種,其一是以檔案原件直接透過掃描器對檔案進行掃描,如使用平台式掃描器或大尺寸掃描器等,其二則是先將檔案進行縮影微捲,再將微捲進行數位化。本參考指南則針對前者規劃,參考相關法規、專書及期刊論文,以數位化工作執行單位及相關人員之經驗心得為基礎撰寫。統整中央研究院裡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工作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名人暨外交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清代檔案數位典藏子計畫、國史館數位典藏計畫、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日據與光復初期史料數位化計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獻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國立中正大學日治時期臺南州戰爭災害檔案文獻數位典藏計畫、國立清華大學「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等單位之豐富執行經驗與心得,歸納出有效而可行的數位化方案。

數位化方案選擇一覽表

故本指南之制訂以數位化工作之實際經驗為基礎,結合數位資訊、影像之相關理論,如數位影像編修、掃描器選購及操作程序等,使其能符合數位化工作之實際需求並提供數位化之相關知識,讓工作人員在執行數位化工作有所規範外,亦能理解其理論依據。並重視流程的可操作性,對於各階段操作流程及執行應注意事項皆有詳盡說明。根據數位化目的、檔案狀況及經費等情況,訂定不同數位化方案,以期能符合各方數位化工作者需求。

回工作流程指南

11.期刊報紙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期刊報紙記錄了不同時期的重要資訊,是現今進行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之一,為能讓期刊報紙的利用更加廣泛並達到永續保存的功效,數位化是目前全球的趨勢與潮流。「期刊報紙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的為以期刊、報紙為數位化物件的機構單位或有興趣之個人撰寫,以全文輸入視為本文數位化方式之重點,調查方式則藉由採訪數位化執行廠商並實際測試操作,針對目前全文輸入的現況與技術進行分析及歸納,讓不同階層的使用者能依據實際情形、人力或時間成本等,選擇適合進行數位化的方案,也提供其對數位化工作流程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

   

「期刊報紙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希望能對欲進行數位化之機構單位或個人蒐藏者提供明確而清楚的數位化流程與整體概念,期待藉由淺顯易懂的標準作業程序來提升數位化工作效率,並降低初步摸索數位化工作流程的時間,使各機構單位在教育訓練上面花費較短時間與人力且有效率地進行數位化工作。由此工作流程指南與實際進行工作流程作評估與比較,並從中截長補短,以加速並確實掌握數位化之工作進度。對於以期刊、報紙或平面書籍等作為數位化物件的計畫單位,希冀本文中的光學辨識系統OCR研究與分析能提供執行全文輸入時作參考,以有效運用人力與時間,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期刊報紙全文輸入工作流程指南」盼望能達成提升數位化進行過程之工作效率、作為教育訓練工作流程手冊之用、降低數位化進入門檻,以及提供數位化硬體設備及OCR軟體系統比較分析,以節省人力與時間成本等功效。

以OCR辨識橫式中英夾雜之彩色JPG格式影像資料

以OCR辨識橫式中英夾雜之黑白TIFF格式影像資料

又,本書因研究範圍有限,故無法針對缺字技術與委外情形做進一步的分析,且礙於OCR辨識軟體發行版本的限制,無法使台灣、大陸的光學文字辨識系統作更深入的研究與全面性的評估,然而,本書也在現有的設備及軟體技術之下,提供一份適當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以供各界參考。因為OCR軟體的應用仍然持續在進步中,印刷體辨識系統已逐漸成熟且應用廣泛,我們仍可樂觀預見多種全文輸入數位化的方式,甚至是手寫體辨識或同步語音辨識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其軟體及技術皆能趨於穩定且具普及性,以期高效率地輸入大量文字資料,並提供全文檢索及查詢等便利性。因此數位典藏的未來需要我們更多的努力與試驗,找出最適合物件本身進行的數位化方案,達到原件實際典藏、資訊快速流通的理想目標。

回工作流程指南

12.維管束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交界之處,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化,造成了複雜而特殊的植群成份。全島面積雖小,卻因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豐富的生物資源,單位面積物種歧異度之高,堪稱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資源庫。根據「台灣植物誌」(Huang et al., 2003)所列,台灣之維管束植物4,339種 (含
420種以下皆為變種、亞種等),被視為地球上頗為珍貴的一個寶庫,而這些豐富的珍貴資源,勢必要妥善保存並透過數位典藏的技術將之轉換為教育研究、交流分享與生態保育等用途。

維管束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是整合植物數位典藏相關計畫如,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業試驗所、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及國立台灣博物館等單位,執行之數典計畫所累積的經驗,再以各方所蒐集來的理論、技術資訊與管理制度等等相關資料,試圖建立一套具效率、完整之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作為對工作進度的掌控與數位品質的確保、提升之基礎和準則,俾各界參考使用遂完成數位化工作。

標本修復流程圖

總觀上述植物典藏單位,皆擁有許多不同的植物典藏類型,如菌類、非維管束植物(地衣、苔蘚、藻類)、維管束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而在數位典藏計畫裡,以「維管束植物標本」的蒐藏量為最大宗,故優先選擇以維管束植物作為數位化物件對象。各單位在進行模式標本或老標本之數位化工作時,皆以掃描之方式來進行,藉以取得較高之數位影像品質;而一般標本則以數位相機拍攝方式進行數位化。為考慮執行單位經費使用情形,或許無法購置相關數位化設備,本指南亦提供委外製作的相關資料,讓使用者依照計畫之需求,以及各方面的衡量與評估選擇最適宜的數位化方式,讓植物主題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之內容更趨完備。

桌上平台式掃描機(改良版)

本指南結合了各單位之工作經驗,以理論為依據,提供具體可行的數位化程序,期望能讓新加入數位典藏的夥伴能快速的入門,無需花費多餘時間去摸索其它數位化的方式與技術,進而提升數位化效率與品質。但相關內容仍屬摸索階段,且尚有許多未盡完善的部分。所以期望大眾能給予回饋意見來充實指南的內容,以向高品質高水準的方向邁進,使更多珍貴的典藏品曝光,藉由傳遞迅速的資訊網絡,達到資源分享的目標。

回工作流程指南

13.礦物平面攝影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簡稱 SOP)是一種紀錄工作步驟的文件,敘述如何按部就班完成整個工作流程,可使內部工作人員熟悉每個例行性的工作步驟以及程序,使工作內容與產出保持一定水準。就數位化工作來說,即是可以維持數位化產出的品質,形成良好的標準作業流程,有效減少人為錯誤而產生的不良率,並達到成本的降低與品質製作的均一性。在數位典藏計畫中,執行礦物標本數位化相關工作的單位或機構實屬少數,故相關的參考文獻或具體資訊又更加稀少。本指南依循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及國立台灣博物館執行礦物數位化的經驗,嘗試歸納出執行礦物平面攝影時所需注意的事項及工作流程,除了將各計畫的工作過程留下紀錄之外,也可作為其他單位進行數位化工作時之參考資料。

礦物拍攝現場

以礦物標本數位化工作之重點來說,主要是將典藏品拍照、掃描、建立基本資料格式標準、製作地質資料庫和網頁。詮釋典藏標本,並提供相關背景資料,以普及地質科學知識為重要目標。本指南中將各單位礦物數位化的流程,配合目前的實際狀況,進行歸納與整合,在數位化實務的內容中,也借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典藏數位化計畫之執行照片,作為與文字之間的對照。必須附加說明的是,本指南是依照各計畫之執行情況加以整理,截長補短制訂共通標準,透過簡潔易懂的內容,提供相關單位作為教育訓練之用;故各單位無法完全依照書中之步驟進行數位化工作,僅能據此作為交流工作經驗以及工作規劃之參考資料。

外型特殊的菱錳礦

數位典藏的價值在於留住典藏品的最佳狀態,並以便捷的傳遞優勢進行交流與分享。以礦物標本數位化來說,可避免豐富館藏標本因為老化、受潮與自然崩壞而降低教育價值,並能將完整之豐富的礦物與岩石館藏數位檔提供專家學者進行各項研究資料之搜尋,和作為中小學生認識地質科學的良好素材,同時也能讓一般民眾瞭解地質科學之有趣性與重要性,期望能培養環境保護與地質資源利用之正確觀念。

回工作流程指南

 

14.語料庫建置入門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語言」是人類表達與溝通的重要媒介之一,語言學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目前世界上現存語言已知的有三千多種,在新的語言誕生的同時,也有許多語言在凋零。如何保存這些凋零或是發展中的語言,語料庫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也是現今語言學研究結合資訊科技的結晶。「語料庫」通常指為了語言研究而收集並採用數位形式保存的語言材料,由自然語言或口語的樣本構成,用來表達特定語言或是語言轉變,經過科學標注並具有適當規模的語料庫能夠反映、記錄語言的實際使用狀況。透過語料庫觀察、掌握語言事實,可以研究分析語言系統的規律性,是語言學理論研究、應用研究以及語言工程重要的基礎資源。

手語數位化

語言數位化之方式較一般實物典藏品不同,故本指南編排內容包括引言、後設資料與相關國際標準、語料庫建置流程、語料庫建置實例、語料庫與數位學習、延伸議題、結語、附錄等八個單元。以下則針對幾個較為重要的單元做章節說明:

(1)後設資料與相關國際標準:
介紹了泛用的後設資料標準「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DC)、「開放語言典藏社群」(Open Language Archives
Community, OLAC)以DC為基礎所制定的適用於語料庫的後設資料OLACMS、OLAC採用的跨資料庫檢索網路協定 OAI-PMH以及語言代碼國際標準。

(2)語料庫建置流程:
將語料庫建置工作分為語料數位化、語料庫系統建置、後設資料建立三個部份,簡要說明建置語料庫的流程。

(3)語料庫建置實例:
收錄數位典藏計畫各單位執行文本、口語、影像、語言地理資訊等類型的語料庫建置經驗,供目前或未來其他單位或計畫進行語料庫建置時參考。

(4)語料庫與數位學習:
介紹了兩個將語料庫加值應用於教學網站之實例。
(5)延伸議題:則探討語料庫建置涉及的數位內容保護、人力與設備成本等議題。

語料檔備份

語料庫為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研究工具,通常做為語言統計分析、語言學術研究等用途,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則是學習語言的工具之一。對於語料庫的應用,語言學家關心的是如何呈現該語言原來的面貌,而電腦科學家則希望能將語料加以組織及結構化,再導入資料庫技術,以應付使用者不同的檢索需求。因此,語言典藏數位化一方面將克服傳統紙筆技術的問題,另方面也可摒棄書面格式的語料輸出,而這些理想都必須有賴電腦關聯式資料庫的技術予以達成。

   

回工作流程指南

結語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陸續出版後,接下來更重要的工作即是將指南叢書推廣至各地,讓社會大眾知道「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除了有豐碩的數位內容產出外,亦有不錯的數位化技術教學成果。指南的推廣方式除了寄至各大專院校圖書館外,主要還可分為網路推廣(提供網路下載)與活動推廣(提供紙本索取)兩種,以針對使用者不同的閱讀習慣提供紙本索取與網路PDF電子檔下載,讓指南內容可以廣為流傳。以下便針對不同的推廣方式,作概略的說明與成果介紹:  

1.寄送文化機構及大專院校館藏
於98至99年期間,總計已出版18本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為能提供國內民眾與各校師生借閱流覽,我們將指南寄至各主要公共圖書館、公私立大專院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及文化公設等機構單位進行館藏;針對圖書館藏系統而言,截至99年8月為止的調查統計,全國總計已有84個圖書館單位完成指南叢書之編目並提供檢索借閱的服務。

2.網際網路宣傳
數位化資訊具備傳遞便捷與無遠弗屆的能力,成為現今社會的重要傳播媒介,我們亦期望藉由這樣的優勢,將指南叢書推廣至社會大眾。除了在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提供指南全文瀏覽與PDF電子檔下載服務外,我們亦加入了Google Book的夥伴計畫,將指南數位化後上傳至該網站。使用者僅需至網頁搜尋「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同樣可享有指南的瀏覽與下載服務。截至99年11月之統計資料,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與Google Book兩網站之瀏覽數據合計,指南整體瀏覽點閱率已突破10萬次。我們更進一步規劃數位化技術教學網站,更有組織的呈現指南的數位化知識,期望透過網際網路的傳遞,能讓世界各地對數位化工作有興趣的專家學者或一般民眾,都能利用這套叢書來完成數位化工作。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http://content.ndap.org.tw/index/?p=992
Google Book:http://books.google.com.tw/

3.推廣活動之辦理
為推廣數位化之技術與成果,數位典藏各單位皆不定時舉辦研討會、工作坊、資料庫講座及教育訓練課程等相關活動,我們亦藉此機會進行指南推廣工作。除宣傳指南網路資源外,同時開放紙本資料的登記索取,目前18本指南的紙本資料已全數送罄,總計寄出約150套的紙本資料。我們也針對這些使用者寄發使用者問卷,從後續的統計數據可以得知,各單位執行數位化工作的相關人員,確實藉由本指南獲得一定程度的幫助。

牛頓曾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的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叢書的出版,要感謝多年來陸續加入數位典藏之機構與公開徵選計畫工作團隊,提供多年累積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讓更多的數位內容可以用更精緻的品質以及更合宜的成本來製作、展示與維護,從而豐富我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事業。希望透過這套「數位化工作流程叢書」的出版,可為更多有志投入數位化工作的單位與個人,提供一套富有整體性思惟並且又能循序漸進的實用工具。

前往下一成果
關於我們 2011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年度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