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總覽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亮點成果介紹-數位典藏任意門:穿梭在154個多元且不同領域的數位典藏資料庫中。
建立了758,557
筆有效且完整的後設資料及其相關數位物件
集結97件機構與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完整的後設資料及其相關數位物件,提供社會大眾搜尋與使用。
154個多元且不同領域的數位典藏資料庫
文物與資料,於數位化後展示於數位典藏資料庫上,不僅有利於文物之保存和延續,也讓社會大眾得以跨越時空的藩籬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突破100,000
次的瀏覽點擊率
結合各項符合國際標準的數位化技術與執行過程,編撰一系列「數位化工作流程叢書」
「數位島嶼」網路平台典藏了47871張影像作品
「數位島嶼」為補足數位典藏之內涵,致力於向全民募集數位影像資料,擁有4,021名會員。
台灣多樣性知識網已有12,000筆精選藏品
透過使用者用運用典藏內容、編輯典藏內容,創造一種對話的場域,每月吸引3,000人次使用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數位芳華特展」目前已有80,000人次 入場參觀
特展設置八項主題與多項現場活動,受到參觀花博民眾的極度好評。
  亮點成果主題

目錄導覽

數位典藏任意門:穿梭在154個多元且不同領域的數位典藏資料庫中。
  亮點成果內容
  • 數位典藏資源之線上展示

154個資料庫,收錄萬餘筆數位化檔案及藏品後設資料。這些過去深鎖於庫藏之中的文物與資料,於數位化後展示於數位典藏資料庫上,不僅有利於文物之保存和延續,也讓社會大眾得以跨越時空的藩籬,台灣自然、考古、語言文字、地理、族群文化、歷史、經濟與民主歷程、藝術與美學、民間生活等內容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一覽無遺,這些資料庫從不同的面向,透過新興科技與媒體的開發,提供使用者線上進行瀏覽、檢索及各種操作和編輯功能,希望能夠促進數位典藏資源的交流、分享和應用。

  • 各種主題資訊來源及索引之提供

歷經8年的累積,來自不同領域的數位典藏計畫加入,除了機構計畫外,也透過公開徵選計畫的機制,吸引各公、私立典藏單位投入數位化的行列。從不同的類別和主題,讓我們透過網際網路,認識台灣文化與自然資源的多元和豐富。

目前各領域之數位典藏資料庫分布情形如下:

以下就各主題精選具有代表性與指標性意義之資料庫簡述之:

藝術與人文

包含美術、文獻、電影、歷史、宗教、語言、戲劇、音樂和舞蹈等類別,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台灣大學、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建置總計57個資料庫。
在藝術與人文類別,以書畫為例,相關的資料庫包含了故宮書畫數位典藏資料檢索、台灣典範書家陳丁奇數位美術館以及華岡數位博物館,提供2萬餘筆書法、繪畫等重要作品之資料檢索與查詢,並且積極透過作家索引、虛擬特展、互動學習等功能,讓研究藝術史的學者得以在資料庫中透過不同作家、年代的比對查找到相關所需的資訊,而一般大眾也可以在虛擬特展、互動學習等網站中累積此領域的相關知識,培養藝術的鑑定能力與興趣,促進藝術教育的普及與便利;進而有效增進珍貴文物在教學、研究、展示、管理以及出版的應用。

 
 
社會科學

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族群文化、政治等類別,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檔案管理局、台灣大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國立台灣博物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等機構建置總計38個資料庫。

以族群文化為例,數位典藏計畫建置了相關資料庫總計有7個,包含了數位台灣客家庄、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原住民數位典藏、打里摺文物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原音之美-台灣原住民音樂數位典藏資料庫、蘭嶼原住民媒體資料庫、台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計畫網站,這些計畫長久以來致力於為弱勢族群發聲,透過文物、影音資訊的數位化,保存相關文化,希望能夠重建族群主體意識,凝結在地生活認同,讓社會得以認識台灣不同族群的文化、生活與價值。這些資訊的保留、傳承與延續,讓學術研究單位在進行相關研究、調查時得以節省資料查找的時間和資源,更讓不同族群的人們得以透過這一類型資料庫互相理解對方的文化,消弭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與界線。

科學與工程
包含地球科學、建築等類別,由台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央研究院、台北科技大學所等單位建置總計19個資料庫。

以台灣大學建置的台大地質科學博物館為例,收錄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館藏之珍貴地質標本,經過編目、整理、資料判讀、標本建檔與掃描數位化後,建立本土岩石標本影像資料庫、本土與部分國外礦物標本影像資料庫、本土與部分國外化石標本影像資料庫之查詢系統。網站上包括台大地質科學博物館、台灣地質影音館、台灣的岩石資訊網、地質名人館以及線上推廣活動等主題網頁,其中台灣岩石資訊館規畫以分區方式,著重於呈現台灣地層、地景的多元樣貌,完整展現本島獨特的地質資產。而地質名人館則將臺灣地質學史上具代表性學術名人之手稿及研究資料等,進行整理與數位化建檔,以建構臺灣地質學史之史料與地質名人館資料庫。

透過不同主題知識的彙整,將台灣地質和岩石的資訊彙整於資料庫網頁中,融合在地人文,將看似無趣的科學知識轉化成深入淺出、活潑有趣的科學教育資訊,已引發學人與社會大眾對地球科學的興趣,已達到科學教育普及化的目的。同時,資料庫也讓文創廠商得以透過網站平台了解到有哪些素材,在進行藏品加值利用時便能有效、便利地找到相關的圖片檔案與相關資訊。
生命科學與醫學

包含生物、醫學、農業、動物、植物等類別,由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大學、中興大學、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國立台灣博物館、林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等單位建置總計35個資料庫。

在生命科學與醫學類別的資料庫中,以植物為其主要收錄對象的共計有7個,包括台灣大學、中央研究院、林業試驗所、自然科學博物館維管束資料庫以及國立台灣博物館,這些資料庫提供了植物文獻、生態影像、標本影像、分佈地圖等查詢與檢索服務,透過數位化進行標本典藏品之建檔與管理,並藉由數位化永久珍藏本土植物生態和標本影像,年代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兼具物種多樣性、歷史稀有性、學術研究性及藝術價值性等多重價值和意義,這類型影像與資訊的提供,有效地促進植物知識的傳播、交流和分享。

綜合型資料庫
橫跨各類別,由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各分項計畫建置總計6個資料庫。提供各類型文物和資訊之綜合檢索和查詢。
這類型資料庫跨越典藏機構的藩籬。以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為例,彙整歷史語言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生物多樣性中心、臺灣史研究所、語言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的地理資訊專題研究中心..等各自獨特典藏,譬如有關臺灣原住民的雕刻藝術和紡織、陶器文物,臺灣歷史的古文書、古地圖、古地契、地方名人林獻堂和張麗俊的日記,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魚類、貝類和植物的標本和生態攝影,U 2飛機攝製的空照地圖,以及古老的閩南語和客家語劇本。以目錄型式將各類別文物、資料呈現在學術界和社會大眾面前,佐以導覽與解說,讓研究人員得以藉此方便探索和進行研究,社會大眾可以在此找到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同時,藉由加值圖庫、授權區等主題頁面讓藏品得以在此找到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
  • 資料庫推廣辦法與講座
為促進數位典藏資料庫與學術研究和教育更密切的連結,2010年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希望透過數位典藏資料庫之推廣,一方面讓學術研究單位得以更有效地掌握和使用數位典藏資料庫進行資料蒐集的工作,一方面也彙整了154個數位典藏資料庫的相關資訊,提供給大眾做為應用上的參考和依據。
以下分別就本專案底下所出版、建置的資訊類別和內容簡述之:
數位典藏資料庫推廣手冊

將154個數位典藏資料庫進行系統性地歸類和整理,印製總計144頁之手冊,內容包括各資料庫的名稱、簡介、網址和聯繫窗口等資訊。

數位典藏資料庫推廣電子書

以數位典藏資料庫推廣手冊為基礎,編排電子書的內容,除了一般瀏覽、關鍵字檢索查詢等功能外,並提供資料庫完整資料之下載和應用;並製作1000份電子書光碟寄送給相關的機構與單位。

網址連結如下: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web/flipviewerxpress.html

數位典藏資料庫推廣網站

為了提供完整資料庫表單之匯出,並且進行資料庫資訊的更新和維護,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推廣網站,以利圖書館或者一般社會大眾得以隨時追蹤數位典藏資料庫的相關資訊和連結。

網址連結如下: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database

數位典藏資料庫系列講座

為使數位典藏資源和成果得以與學術領域產生連結和對話,於今年度特規劃籌辦數位典藏資料庫系列講座,挑選合適的大專院校圖書館共同合作辦理,以大專院校師生為參與對象,除廣泛推介數位典藏資料庫外,並邀請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至該校,對特定科系講解該計畫項下資料庫的內容、藏品以及網站功能,希冀開啟數位典藏與學術研究交流的新契機。

前往下一成果
關於我們 2011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年度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