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總覽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 亮點成果介紹-163,857人參觀「穿越歷史長河」全國巡迴展;超過2,474人使用傅圖數典專題知識資料庫
8場國際學術研討會
領域涵括創用CC、數位公共領域、授權實務、公眾近用、數位落差與使用者經驗之反思、GIS地理資訊應用
163,857人參觀「穿越歷史長河」全國巡迴展
超過2,474人使用傅圖數典專題知識資料庫
13數位典藏資料庫開放國內免費授權使用
1,743件參賽作品
應用競賽自96年舉辦第一屆至今之作品累積件數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已累積
14,588訪客
52,837位訪客,透過台灣時空資料庫,瀏覽台灣主題地圖
1組帳號走天下
輕巧快速myID
每月平均造訪次數:7377;訪客每月平均所檢視的網頁總數量42663
3,340,456筆各數典計畫數位化檔案已協助完成
同時包含4,020,352 筆權利資料之權利盤點作業。
  第二項亮點成果-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
13個數位典藏資料庫開放國內免費授權使用;163,857人參觀「穿越歷史長河」全國巡迴展;13項數位典藏成果推廣活動;超過23個科普網頁、動畫、遊戲等應用;
超過
2,474人使用傅圖數典專題知識資料庫
  亮點成果內容

目錄導覽

1.免費授權開放利用-13個數位典藏資料庫開放國內免費授權使用
多年來典藏之考古資料(殷墟、兩周及台灣考古)、拓片與古文書(甲骨文拓片、青銅器拓片、居延漢簡、漢代石刻畫象拓本、佛教造像拓片、遼金元拓片)、善本古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資料、明清兩朝內閣大庫檔案主題,共發展出十三個數位典藏資料庫,自民國九十八年(2009)一月一日起,免費開放國內授權使用。這批珍貴的史料透過資訊科技,即將成為國內漢學研究者不限時地而可仰仗的研究材料,激盪出更多知識與智慧的火花。

NO. 分類 網站截圖 網站名稱與連結
考古

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

「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是一個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工作成果為主的考古資料庫,目前開放查詢的部分以本所考古報告及相關出版品已發表的材料為主。
拓片

青銅器拓片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rub.ihp.sinica.edu.tw/~bronze/

本資料庫典藏對象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的青銅器拓片,有品質精美的全形拓片,以及數量龐大的銘文拓片。多為前所長傅斯年先生向收藏家吳式芬、劉體智、陳介祺等人購得。

拓片  

甲骨文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rub.ihp.sinica.edu.tw/~oracle/

本資料庫典藏對象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的甲骨文拓片,約四萬餘件,從來源來看,可將其分為考古發掘的甲骨,以及後來購藏的甲骨與拓片。

古文書

漢代簡牘資料庫
http://rub.ihp.sinica.edu.tw/~woodslip/

本資料庫所整理校對與數位化的典藏品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的漢簡,其中以1930~1931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Folke Bergman)等人在內蒙古與甘肅境內之額濟納河流域發掘的「居延漢簡」為主,另外還包括1930、1934年黃文弼在新疆鹽澤發現的「羅布淖爾漢簡」,以及1944、1945年夏鼐、閻文儒所發現的「敦煌小方盤城漢簡」、「武威剌麻灣漢簡」。

拓片

漢代石刻畫象拓本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rub.ihp.sinica.edu.tw/~hanrelief/h/

本資料庫資料來源,主要是來自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收藏漢代石刻畫象拓本1500多件,這些拓本包含了來自山東、河南、四川、江蘇等地所出土的漢代石磚構造之墓室、棺槨、祠堂、墓闕、碑等建築遺存之畫象石或畫象磚。在50年代大陸地區歷經文革之後,不少漢代石刻畫象原石慘遭破壞或已蕩然無存。這批早期的拓本,更可以協助學者,在原石細部資料上提供不少佐證,極具參考價值,可說是彌足珍貴。

拓片

佛教石刻造像拓本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rub.ihp.sinica.edu.tw/~buddhism/

佛教造像拓片總數約4,000件,是全台灣收藏最豐富者。這些拓片以中國為主,地區包括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四川和甘肅等,始自西元5世紀初,迄自民國,此外也有少數是外國的造像拓片,如日本法隆寺金堂釋迦、藥師等造像記。拓片內容包括造像者之發願文、造像緣起、法會的邑義人力組織,是中古時期重要的民間社會史料,許多原碑已不存,故拓片為唯一保存之遺物。

拓片

遼金元拓片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rub.ihp.sinica.edu.tw/lcyrub/

資料庫內容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遼金元三朝的碑拓為主,年代介於西元946-1382年之間,其中以元代拓片佔絕大多數,其次是金與遼拓片,皆屬於珍貴的歷史文物。拓片的類型包括墓誌、墓碑、造像、經幢、詩詞、聖旨等,豐富多采,充分反映遼金元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現象,都是研究遼金元歷史與語言的寶貴資料。

善本

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古籍數典系統
http://ndweb.iis.sinica.edu.tw/rarebook/Search/

包含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書、古籍線裝書、金石拓本、俗文學等書目資料,讀者不需授權即可跨資料庫上線檢索傅圖珍藏資料,使用對象可分為三個層次,由繁至簡依序為研究層級、教育層級、公眾層級。研究層級所提供之內容為最完整之系統欄位,由使用者個人選擇所需資源;教育層級則依其學校課程彈性萃取所需教材資源;公眾層級則提供一般大眾對善本圖籍之基本認識及圖象。

善本

傅斯年圖書館藏印記資料庫系統
http://ndweb.iis.sinica.edu.tw/sealdb/System/

本資料庫的建置在於整合傅斯年圖書館所有典藏之印記,並將傅圖典藏之善本古籍、拓片上原鈐之收藏家、鑑賞者、題識者等印記予以析錄,冀能獲取版本佐證、遞藏經過、印主梗概等,兼及篆刻之文字書法與藝術之美。

10 善本

傅斯年圖書館人名權威資料庫
http://ndweb.iis.sinica.edu.tw/fsnpeople/Search/

本資料庫的建置適用於傅斯年圖書館藏之相關人名權威檔之著錄,目的在於整合傅圖館藏善本圖籍執行時所涉及之各式人名,同步建構其基本生平、傳略資料及作品集等,以提供各種數位典藏之重要考證資料。

11 少數民族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ndweb.iis.sinica.edu.tw/race_public/index.htm

民國十八年到卅二年間(西元1929~1943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早期研究人員,在中國南方、西南和東北地區,進行中國有史以來有計劃的、科學性的跨省區田野調查工作。他們蒐集並且留下極為豐富的近現代中國少數民族文物、文書與田野照片。這批民族調查報告,對當代中國民族主義與少數民族相關的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均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12 明清檔案

內閣大庫檔案檢索系統
http://www.ihp.sinica.edu.tw/db/gsa

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約計三十一萬件,含清朝內閣收貯的制詔誥敕、題奏表章、史書、錄書、塘報、黃冊、簿冊、朝貢國表章,以及內閣各廳房處的檔案、修書各館檔案、試題、試卷、瀋陽舊檔等,其中以題奏本章為大宗。這些檔案內容涉及明清時代國家與社會各方面的事務,為研究明清史難得的原始材料。

13 明清檔案

人名權威-明清人物傳記資料查詢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

本資料庫的建置適用於明清檔案之相關人名權威檔之著錄,目的在於整合明清檔案所涉及之各式人名,同步建構其基本生平、傳略資料及作品集等,以提供各種數位典藏之重要考證資料。

 

2.數位成果全國巡迴:163,857人參觀「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全國巡迴展
為慶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立80周年及展現「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
階段性成果展示,由史語所主辦名為「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的全國巡迴
展,從2008年5月起在全國停留7站。這項巡迴展於2007起在本院展出半年,深獲民
眾好評。為縮減台灣城鄉數位差距,史語所特別協請臺灣北中南東七個博物館合作,將展場由中研院推至台灣各地,以豐沛的文化數位成果分享予全國人民。

 

「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全國巡迴展網站

展覽內容
「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全國巡迴展內容包含從口語傳播、文字產生、紙張發明、印刷術誕生、攝影術誕生、電腦的發展、知識的年代等主題。從面對面的口語傳播,為了延伸記憶而有了文字,突破笨重載體限制而發明紙張,為了加速複製的速度而促使印刷術誕生,為了捕捉稍縱即逝的片刻瞬間而有了攝影術,到電腦、網際網路的爆炸性發展…。文明科技的發展,橫跨了千年的時光,而智慧與人性,也就在每一次文明科技取得突破性進展時得到彰顯。而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能夠克服各種載體限制、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一起遍覽四千年的文明科技發展,一同穿越人類歷史的滾滾長河。
展覽花絮
觀眾可透過現場各項展件、機台與線上資料庫,從不同角度欣賞人類工藝與美學的積累,體驗人文與科技結合的種種可能。其中包括:瀏覽三、四百年前清朝皇帝的詔書、利用「魔幻水晶球」以虛擬把玩台北八里十三行可愛出土人面陶罐、欣賞三千年前商朝馬車等等。

魔幻水晶球

展覽人次
台北場: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中央通廊(97.5.8-97.5.31),參觀人次11,298人
新竹場:新竹影像博物館‧國民放映廳(97.6.8-97.6.29),參觀人次1,086人
台中場:國立自然科學館‧第三特展室(97.7.8-97.8.31),參觀人次55,891人
南投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大樓一樓第二特展室(97.9.7-97.10.31),參觀人次3,133人
台南場:國立台灣文學館‧展室室C(97.11.8-97.12.31),參觀人次59,224人
高雄場:國立科學工藝館‧四樓長廊(98.1.8-98.2.28),參觀人次9,788人
台東場: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一特展室(98.3.8-98.7.31),參觀人次23,437人

全國巡迴展七站共計約163,857人次參觀,讓台灣各地民眾能夠欣賞到此豐富的知識饗宴,也認識史語所在學術研究與數位典藏領域所育成的纍纍果實。

台北場開幕
木簡及拓印互動區
 
3.數位典藏教學運用:13項數位典藏成果推廣活動

(1)中研院史語所數位資料庫開放國內免費授權使用說明會(98.2.20)
為推廣本所建置之數位典藏資料庫,透過開放國內免費授權使用的方式,讓國內各典藏機構與相關系所師生能夠更便捷地使用史語所的各項數位資源。史語所各數位典藏資料庫的工作同仁,以簡報與現場示範操作的方式,向與會人士說明本所資料庫之開放政策與使用方法。邀請的對象,不僅包括各典藏機構、大學圖書館、人文中心的負責人,以及中文、歷史、哲學、人類、民族、圖資、藝術等相關系所的主任所長,藉以擴展研究視野與提升人文素養。總計約有200人參與。

會場
資料庫實際操作

(2)中研院史語所數位資料庫使用教學活動,共9場(98.3.12-98.5.20)
接受國內各大專院校圖書館、人文相關系所的邀請,以巡迴授課的方式,辦理史語所數位資料庫使用教學活動,不僅提供本所數位資料庫之簡介,亦藉由資料庫的實際操作,推廣本所典藏內容。期望藉由巡迴各校的教學活動,讓更多人能夠瞭解並使用史語所的各式數位典藏資料庫。已經進行過資料庫使用教學活動的學校如下:3/12台東大學、3/19新竹教育大學、3/31東華大學、4/22環球技術學院、4/28景文科技大學、4/29銘傳大學、5/7台灣大學、5/14台灣師範大學、5/20聯合大學,總計約有350名師生參與。

史語所同仁介紹資料庫
新竹教育大學師生

(3)99年1月完成國家圖書館遠距學園課程
「多元維度的數典之學:以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為範例」e-learning二小時課程,內容涵蓋中央研究院各類典藏之數位化方式及過程,分享典藏執行經驗。此課程於國家圖書館遠距學園課程,學員已達223人,上課次數超過422次,閱讀時間477小時,目前學員仍持續增加中。

(4)協助推廣殷墟甲骨文之研究
除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保存的甲骨文」,作為申請世界記憶遺產的標的,以保存與推廣這項重要的珍貴遺產和文化記憶外,亦規劃甲骨文與世界記憶網站中、英文版,內容包含介紹甲骨文的功用與內容、甲骨文字的特色與重要性、史語所藏甲骨文或拓片之精品介紹、甲骨文動畫、拼圖遊戲、電子賀卡等,期能提高大家對甲骨文的認識及重視。

(5)舉辦「燦然多采-史語所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應用」研習與教案甄選活動
99年8月25日、8月26日舉辦「燦然多采-史語所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應用」研習與教案甄選活動,召集中小學歷史、國文、藝術與人文等領域,共45位老師參與。期透過活動之舉辦,增進教師對本所數位典藏資源的認識,也借重老師們的長才與教學專業,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內容,運用本所數位資源製作出6份教案,並實際應用於教學上,促成典藏內容融入教育層面之應用。

典藏資源融入課程示範
場外資料庫操作
4.數位典藏科普應用:超過23個科普網頁、動畫、遊戲等應用

有鑑於資料庫的專業性限制使用者範圍,為了讓數典藏成果普及至一般民眾及國外人士使用,亦著手科普化數位內容之工作,除資料庫外,另建置科普版網站、多語版網站、考古主題科普網頁、10支動畫及8個遊戲,供民眾使用。

(1)科普版網站
此網站是為了將史語所的珍藏文物,以科普的方式推廣給學童及一邊大眾認識,運用了動畫、遊戲、影像等方式,推廣歷史教育,讓歷史更加活潑有趣,也認社會大眾更容易親近歷史。

(2)多語版網站
本網站的建置目標,即在於將史語所研究典藏成果加以推廣至社會大眾及國內外研究社群。透過本網站的連結,您可以輕易地找到您所需要的史語所數位資源網站,並且也能夠和其他對歷史有興趣的同好,分享與歷史相關的原創文字、圖片、影音,彼此切磋、交流。我們希望本網站,不只成為史語所對外服務的新窗口,更能夠成為漢學與歷史研究的數位化平台,讓歷史數位典藏不只是資訊,更能夠成為大家所能應用、欣賞的知識。

(3)世紀考古大發現—商王大墓重現
網站深入介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1928-1937年間在河南省安陽商代晚期國都—殷墟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共分為殷墟史話、復原重現、拂去封塵以及延伸知識四個部分。「殷墟史話」詳細介紹殷墟的歷史以及發掘年表、更以動態的方式介紹其地理位置等資訊。
「發掘概況」介紹小屯YM040車馬坑、西北岡HPKM1004以及HPKM1001號兩座大墓的發掘概況以及數位虛擬復原。「拂去塵封」介紹小屯YM040車馬坑、西北岡HPKM1004以及其他商朝文物。「延伸知識」則分別介紹殷墟發掘研究相關學者、發掘年表、殷墟文物常識以及參考書目和相關網站。

(4)考古主題科普網頁
●石爺爺講古

「石爺爺講古」乃以網頁的方式,配上注音以及配音,以石爺爺、阿泰和考古大菩薩為主角,除了介紹史語所考古成果,更配合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介紹台灣各地之重要考古遺址。目前共有三個主題:

商代車馬大觀:介紹史語所殷墟發掘出土商代馬車之研究成果

並輔以三D馬車復原動畫,讓民眾能線上拆解及組裝商代的馬車。

考古大菩薩遊台灣:結合旅遊資訊,介紹台灣地區重要之考古遺址,此網頁並成為許多中小學社會科課程的輔助教材。

澎湖玄武岩石器製造場:以淺顯的方式,介紹澎湖七美島之三處石器製造場,以及石器貿易體系,且以動畫方式介紹史前澎湖玄武岩石器之製造工序。

 

●殷墟出土器物選粹

將殷墟出土器物分為五金之屬、玉石之屬、骨角牙蚌之屬、陶埏之屬四種類別,做詳加說明及介紹。

(5)10支中英文動畫

(中文版) 樂活山居歲月:誰吃了櫻花鉤吻鮭  
(English)LOHAS in the Mountain – Who Ate Formosan Landlocked Salmon

(中文版) 樂活山居歲月:濁水溪上游的高山古墟   (English) LOHAS in the Mountain—The Ruins in the Mountain at the Upstream of Zhuoshui River

(中文版) 元詳造彌勒像記 
(English)The Carving of a Buddha Statue by Yuan-xiang:the Secret in Guyang Cave at Longmen

(中文版) 居延漢簡的秘密 
(English) The Secret of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Edson-gol

(中文版) 話說古書
(English) Talking about Ancient Chinese Books
(中文版) 邁過烽火歲月的史語所
(English) The Heroic Story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中文版)儺公儺母:苗族傳說故事--人類的起源
(English)Legend of the Miao: the Origins of Human Ancestors

(中文版) 露曼露沙:納西族的羅蜜歐與茱麗葉--青年男女遷徒記
(English) Lu-ber-ru-sa. The “Romeo and Juliet” of the Naxi people: Migration of Youth

(中文版) 八千麻袋的故事: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的由來 
(English)Story of 8000 Sacks: the Origins of Grand Secretariat Archives

(中文版) 由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認識明清公文書 
(English) Using IHP’s Archives of the Grand Secretariat to Expla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Official Documen

 

(6)遊戲
共建置了下列8個遊戲,透過遊戲的進行,認識史語所數位典藏的文物。


阿文的冒險


小蓉的挑戰書

5.專題知識雲端呈現:超過2,474人使用傅圖數典專題知識資料庫
本網站初期所建置的目的,主要是從傅圖歷年來已數位化的善本古籍當中萃取與使用者生活有關的主題,或是利用、依據傅圖館藏善本古籍所獲取的成果,加以轉化為電子書格式,並同步連結傅圖已建置之善本古籍數典系統、人名資料系統、印記資料系統等相關metadata或書影,藉以推廣傅圖各項典藏系統之數位內容;未來的發展方向則希望本網站可成為更多使用者的知識分享、交流及創新的電子出版平台,讓知識傳播更具即時性;相關的學者專家則可透過此平台,依教學所需來選擇、組合、建構不同的教材,反饋給本網站作為數位學習所取資,讓數位內容更易於活用,從而縮短數位資訊落差。
本網站架構主要可分為九大部份「最新消息」、「關於我們」、「專題電子書」、「專題電子書詞典」、「個人書架」、「分享園地」、「相關連結」、「會員中心」、「搜尋」,均可經由網站導覽進行瀏覽。
目前已建置「明人尺牘」專題電子書與詞典,提供會員使用網站之各項服務,如建立與分享標籤、書籤、筆記等。「書的故事」專題電子書也正在進行中。

前往下一成果
關於我們 2011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年度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