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度虛擬成果展:►  首頁 →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成果說明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推廣和服務

提升臺灣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環境,提高國內外可見度35%

  • 推廣交流活動
  • 共有17場推廣交流活動,舉辦記者會,喜獲德、俄合作機構贈與百年歷史滅絕蝴蝶物種及珍貴植物標本(2011/4/12),逾十家新聞媒體報導。中視新聞採訪「秘境歷險記」科普遊戲(2011/6/13)增加本國家型計畫於國內之能見度。另外,本計畫主持人受邀至國內外研討會演講,介紹國家型計畫及推廣其成果,例如GRDI 2020工作坊(2011/10/18-19)、京都立命館大學舉辦之DH-JAC研討會(2011/11/19-20)以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主辦記憶/技藝研討會(2011/12/7)。

  • 成果展覽活動
  • 本年度本計畫舉辦11場國內成果展覽及3場國外成果展覽。國內展覽包括檔案部分的「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3/29-10/31)、貝類領域的「寶貝 台灣寶貝」及「台灣寶貝澎湖貝類聯展」及魚類部分的「魚類e世代特展」;此外,更於本分項舉辦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籌備展覽攤位,提供予項下機構計畫及部份優秀公開徵選計畫一個管道推廣其數位成果予各國數位典藏、數位學習相關領域的與會者。

    國外展覽部分,本計畫自2008年開始每年參加亞洲研究學會年會,今年也偕同教育部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一同參展,共吸引近600位與會者。今年本計畫以過去參展的成功經驗,決定進一步將觸角伸至圖書館領域,參與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年會展覽(IFLA),對外宣揚與傳播臺灣獨特經驗,此次成功吸引近千名與會者,往後也將IFLA列入重點展覽之一。

  • 參與國內外重要會議/活動
  • 2011年共參加38場國內外各領域重要會議,包含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第18屆理事會暨節點委員會」及「海洋生物多樣性標本典藏與管理國際研討會」;圖書館領域的「北美ACM與IEEE數位圖書館聯合會議(JCDL) 」;博物館領域的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博物館電腦網路協會年會(MCN)」;檔案館方面的「在台湾・日本関係資料ワークショップ」;數位學習方面的「European Conference on Games Based Learning (ECGBL) 」以及跨領域方面的「多語詞彙學工作組會議(蓋提研究中心-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合作案)」等。

  • 辦理國內研討會
  • 共辦理15場國內研討會,例如「膜翅目廣腰亞目標本採集、製作與鑑定研習會」(4/27)、「2011人類多樣性及其近代變遷:中台灣與川西藏彝走廊」(5/30-6/1)、「博物館整合網路社交媒體之行銷經驗暨南區博物館交流工作坊」(9/23)及「博物館創新科技教育應用研討會」(12/23)等。

  • 辦理國際研討會
  • 共辦理10場國際研討會,包含5場數位典藏相關會議及5場數位學習領域會議。其中本計畫自2008年春季起,每年舉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為國內外數位典藏與學習專家學者提供交流研究的場合,每年皆吸引各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與會,成功地展現了台灣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領域的成就及創新發展。2011年會議共有562位來自10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們參加,64篇海報展示及76篇論文發表。

  • 國際學術交流與研究(非會議/展覽形式)
  • 本計畫每年都會與合作單位或未來可能合作機構進行學術交流,討論目前合作的內容及建立交流管道,例如俄國科學研究院的Dr. Artem M. Prokofiev來台檢視軟腕魚、深海鲱及仙女魚科之魚類標本事宜;赴巴西訪問聖保羅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及里約國家博物館洽談魚類及標本資料庫之合作事宜;以及 日本東北大學阿子島香教授與大陸敦煌研究院王惠民研究員來訪討論部份藏品內容等。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成果及推廣效益15%

  • 製作教材與指南
  • 1.製作「書的歷史」遠距教學一門,讓民眾了解書的產生、書的材質及書的印製過程。

    2. 製作兩小時英文版e-Learning教材-【多元維度的數典之學:以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為範例】之網路教學課程,提供從事數位典藏工作者實務經驗上的教學與分享,為遠距教學及網路學習服務上做出貢獻。

  • 發行出版品
  • 本分項自2008年開始與分項一合作,將其所出版之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叢書逐年翻譯成英文版,期提供給國外相關領域學者及專家 完整的工作流程介紹及更富前瞻性與實用性的參考依據讓世界各數位化相關機 構看見台灣的專業成果。今年本計畫陸續英文化五種主題,分別為色彩管理、印章印記、語料庫建置入門、考古資料及整合性工作流程指南,並配合國內外展覽展出及推廣。另外,本計畫也出版二本數位學習會議論文集-「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技術支持學習研究新進展」及「Edutainment Technologies: Educational Games and Virtual Reality/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s」。

  • 建置和維護網站/資料庫
  • 1.數位臺灣文化入口網
    數位台灣文化入口網是相應本國家型計畫中中文成果入口網之外文入口網,本站蒐集台灣別具特色數位化成果透過展覽(Exhibition)、珍藏特集(Facets of Taiwan)、精品賞析(A Slice of Wonder)、教育資源(Educational Resources)及資源合集層次(Collection Level Description)等單元,體驗台灣在文化與生物上的魅力,不論是故宮的翠玉白菜、原住民的傳統祭儀或台灣特有生物,您都可以透過本站深入淺出英文介紹一窺究竟,體驗東方意向與台灣多元文化。目前已上線英文、西文及日文。

    2. 聯合目錄翻譯平台
    為因應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多語化的工作需要,自行開發「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翻譯平台」,以支援聯合目錄多語化的相關工作。目前翻譯平台主要提供翻譯者、潤稿者、審稿者與計畫內部人員使用,並不對大眾開放。

    4. 古籍影像檢索系統
    本系統以館藏善本古籍書目及影像為主,將館藏古籍相關書目訊息以詮釋資料 (Metadata) 格式提供查詢,使用者可從書名、著者、版本、序跋者、刻工、版式行款等22個欄位檢索到所需古籍的書目資訊,或瀏覽到部分珍貴古籍的彩色影像。

    5. 史語所數位資源整合檢索目錄
    提供歷史語言研究所各類數位資源之整合性檢索平台,包括: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甲骨文拓片資料庫、青銅器拓片資料庫、漢代簡牘資料庫、漢代石刻畫象拓本資料庫、佛教石刻造像拓片資料庫、遼金元拓片資料庫、傅圖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資料庫、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等。

進行國際交流與促成國際合作,打開臺灣於國際間之能見度50%

  • 辦理或促成國際合作案與參與重要國際組織
    • 國際合作案:
    • 1. 與NSF數位修復合作案
      本合作案緣起於2008年數位典藏國際會議中促成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合作一案,主要目的為運用典藏技術(Multi-wavelength Analysis, Fragment Reconstruction) 協助國內相關典藏單位進行典藏品數位化之重建,例如:修復已毀壞之古文物、取得並讀取具代表性之當代歷史文物完整內容、發掘已被遺漏之原文、以最新技術還原現代僅存之古籍原稿。

      經過本計畫與美方合作單位University of Kentucky每月定期電話會議的討論及二次訪台察看可能合作物件後,已執行第一階段的合作物件掃描修復: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所典藏之書中書
      書中書為重複使用明代弘治元年(1488)至六年(1493)的南京應天府公文紙,於背面印上元代刻本的《資治通鑑》並裝訂成冊。藉由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先進技術,期能達到在不破壞古籍之裝幀的前提上,解開明代公文書內容的謎團。

      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典藏之地圖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典藏許多日治時期的地圖,然而因年代久遠,許多地圖已有破損、折合、皺摺及錯位等情形,也是希望藉由此次合作案可以協助典藏單位數位修復這些地圖,並進一步數位化地圖。

      合作結果已於2011年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發表,並藉此機會展示美方最新數位修復之技術,與國內專家學者們進行交流,期能吸引更多國內典藏單位加入此合作案,結合最先進的科技與最古老的文物,為台灣許多獨特及珍貴的文物開創全新的詮釋。

      2. 與美國蓋提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合作案
      美國蓋提基金會 (The J. Paul Getty Trust,以下簡稱Getty)是一個國際性的文化與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保存和研究有關視覺藝術所有領域的藝術遺產。旗下有四個組織:博物館、研究中心、保存中心和基金會,共同為建立具有文化意識、創造力和審美愉悅(aesthetic enjoyment)的公民社會目標而努力。本國家型計畫於2008年展開與蓋提研究中心合作之「藝術與建築索引典中文化」,雙方同意(1)「藝術與建築索引典」中文化研究;(2)「蓋提研究中心」(Getty) 相關出版品中文翻譯研究;(3)蓋提研究中心同意將「藝術與建築索引典」(AAT) 資料提供給本國家型計畫運用。

      3. 與義大利安科納馬爾凱理工大學(UPM)簽署第二份合作備忘錄
      本計畫自2008年開始與安科納馬爾凱理工大學合作,開設雙方承認學分的線上課程。2010年提出共同合作線上碩士學程計畫,並於2011年3月開始實施,本次合作內容為共同開設腹腔疾病線上碩士學程,此學程分為二階段,共11週線上課程,第二階段預計在101年開辦,主要規劃在於進一步邀請臺灣相關的醫學系所及教師加入此國際線上學程,並把課程開放給臺灣學生選修。

    • 參與重要國際組織
    • 1. 博物館電腦網路協會(MCN)臺灣分會
      博物館電腦網路協會(Museum Computer Network; MCN)是一個以北美博物館及泛文化資產社群為主的國際組織,目的在推廣及運用新興資訊科技與相關技術,來協助推動參與各館的資料登載自動化業務。2007 年成立博物館電腦網路協會臺灣分會,旨在為本國家型計畫建立一個針對國際博物館(及泛文化資產)資訊社群的交流窗口,以專案方式將計畫內相關資源進行橫向整合與連結,對外向國際推展台灣泛文化資產社群在資訊科技方面的成果,對內引進國際社群有關之科技發展與最新動態,促進專業社群的形成。每年本計畫皆赴美參加博物館電腦網路協會年會,今年於會中展覽本國家型計畫成果並受邀至理監事會報告。

      2. 世界文化入口網(Culturemondo)亞太秘書處
      2007年世界文化入口網於臺灣成立亞太秘書處,作為與亞太文化網路交流聯繫的窗口。2011年為延續2010年舉辦之「文化入口網站活化與永續經營工作坊」及「當文化遇見網路之國際研討會」之熱潮,展開更進一步的台灣文化網站研究的調查,期望能藉此初步探索詴圖聚焦出台灣文化網站的具體輪廓,並進而瞭解文化網站經營的實際情形,以及其面對新科技、新媒體的挑戰與永續經營之道。9月與由文建會主辦的「2011文化創意博覽會」合作,辦理「2011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趨勢論壇暨Culturemondo國際論壇」,延續文化與新科技的合作和挑戰議題,邀請行動科技與雲端技術產官學三界的專家來進行演講論壇,確實達到國內外組織帄台的交流與合作。

      3. 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
      GBIF是在1999年6月由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科學部所支持成立,目的在配合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之締約國會議(COP)中之決議,包括推動全球分類學倡議(Global Taxonomy Initiative)及建立全球及各國生物多樣性資訊交換之機制(Clearing house mechanism),以公平合理分享及利用生物多樣性之知識,促進生物多樣性之研究、教育及保育工作。臺灣自2001年起正式簽署加入該國際學術組織,成為副會員 (Associate Participant),並受國科會委託建置GBIF之台灣入口網TaiBIF,建構全球生物多樣性之資訊交換平台,目前已整合全球1.3億筆全球物種名錄及生物標本典藏及分布資料。另外,今年已與GBIF重新簽訂未來五年(2012-2016)合作備忘錄。